[发明专利]一种组合钢板剪力墙及其安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1545.4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01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天华嘉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B1/98;E04H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23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江***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钢板 剪力 及其 安装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合钢板剪力墙及其安装方法,包括双层第一钢板(2‑4),双层第一钢板(2‑4)与上梁和下梁(1‑1)连接,双层第一钢板(2‑4)中设置粘滞阻尼墙。本发明的的粘滞阻尼墙在双层钢板之间,一方面利用了粘滞阻尼墙本身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另一方面,粘滞阻尼墙还可以为双层钢板提高面外支撑刚度。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组合钢板剪力墙及其安装方法,可以大幅提高钢板墙的抗震性能,特别适用于抗震等级设防较高的建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钢板剪力墙。
背景技术
现有的组合钢板剪力墙一般是在钢板之间填充混凝土、或者钢板外夹混凝土板。其中钢板+混凝土+钢板形式的组合钢板墙,在钢板剪力墙破坏时一般是沿着拉力场屈曲破坏,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因而在大震情况下混凝土会破坏,从而丧失对钢板的支撑强度。因此,如何提高组合钢板墙的抗震性能是钢板剪力墙技术领域中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钢板剪力墙,以解决钢板+混凝土+钢板这一组合钢板剪力墙抗震性能不足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专利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组合钢板剪力墙,其包括双层第一钢板(2-4),双层第一钢板(2-4)与上梁和下梁(1-1)连接,所述双层第一钢板(2-4)沿梁长度方向内部由粘滞阻尼墙来提供面外支撑;所述粘滞阻尼墙包括:支撑箱,在支撑箱中填充有粘滞阻尼液(2-7);粘滞阻尼液在室温状态下呈半固态半液态。
进一步,所述支撑箱包括:2个外侧的第二钢板(2-2)、和外侧的第二钢板(2-2)之间的中间内填钢板(2-3)、以及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柱(2-6)、粘滞阻尼墙的第一顶部水平板(2-8);2个外侧的第二钢板(2-2)与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柱(2-6)存在间隙;第一顶部水平板(2-8)与第二钢板(2-2)固接;其中,所述粘滞阻尼墙的外侧的第二钢板(2-2)分别与双层第一钢板(2-4)贴合且采用螺栓组件连接,在粘滞阻尼墙的外侧的第二钢板(2-2)或者第一钢板(2-4)上设置有滑移孔;外侧的第二钢板(2-2)与下梁连接,而中间内填钢板(2-3)与上梁连接;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柱(2-6)与上梁和下梁固定,双层第一钢板(2-4)固定在左右两侧的混凝土柱(2-6)上。
进一步,沿着梁长度方向设置3个以上的混凝土柱(2-6),在相邻的2个混凝土柱上固定第一钢板。
进一步,粘滞阻尼墙的中间内填钢板(2-3)分为若干段,在相邻的中间内填钢板(2-3)之间顶部设置有第二顶部水平板(2-10),第二顶部水平板(2-10)与两侧的第二钢板(2-2)均连接;第二顶部水平板(2-10)与邻近的中间内填钢板(2-3)在梁长度方向上留有间隙。
进一步,第二顶部水平板(2-10)与第一顶部水平板(2-8)为一整体板,在其上形成有若干个洞口(2-9-2),各个中间内填钢板(2-3)分别置于洞口(2-9-2)中。
进一步,在钢板墙的外层第一钢板(2-4)上设置导管(2-9),导管进入粘滞阻尼墙中;通过导管(2-9)将粘滞阻尼液注入粘滞阻尼墙内;导管的形状可采用L型。
进一步,安装办法,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a.将粘滞阻尼墙的中间内填钢板(2-3)安装固定在上梁,然后在下梁安装固定粘滞阻尼墙的外侧的第二钢板(2-2),在顶部安装第一顶部水平板(2-8);
b.在粘滞阻尼墙的外侧的第二钢板(2-2)的外表面贴合钢板剪力墙的双层第一钢板(2-4),粘滞阻尼墙在双层第一钢板(2-4)之间,双层第一钢板(2-4)与上梁、下梁均固定;
c.粘滞阻尼墙的外侧的第二钢板(2-2)与所述双层第一钢板(2-4)采用螺栓组件连接固定;
d.通过导管(2-9)将粘滞阻尼液注入粘滞阻尼墙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天华嘉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天华嘉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15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