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蓄电池自动连续充电转换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29206.2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725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费孝涛;李瑞金;汪东明;魏绪懿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陈建和 |
地址: | 223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自动 连续 充电 转换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蓄电池自动连续充电转换装置,包括转换控制部、转接线部和蓄电池充电存放部;其中,蓄电池充电存放部具有多个相互并联的蓄电池充电单元,转接线部具有多个相互并联的继电器,蓄电池充电单元与继电器的充电线路一对一连接,并与充电器串联,构成多个并联的充电电路;继电器的控制线路均连接至转换控制部,构成多个并联的控制电路。进一步的,还公开一种可与移动终端相连的多蓄电池自动连续充电转换。通过该装置,可连接一台蓄电池充电器和多组蓄电池,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根据在充蓄电池的状态判断该蓄电池是否充满并作出相应的控制,实现多蓄电池的自动连续充电。还能通过该系统对各蓄电池的充电状态实现远程监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储能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蓄电池自动连续充电转换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蓄电池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电源设备。以汽车工业为例,无论是传统的发动机驱动型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都离不开蓄电池。而蓄电池的缺点之一,是充电时间长。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根据调查,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汽车实训整车和发动机实训台架是最多也最常用的设备。这些设备的共同特征便是使用蓄电池。以大专院校中的汽车工程学院为例,常用的整车有10余台,发动机台架有20多台。实践教学的固有规律,使得这些整车及台架上的蓄电池需要经常充电。为满足次日上课需求,实验员老师必须在下班前将需要充电的蓄电池全部充满。充电器少、蓄电池多是另一个现实状况。因此,在前一个蓄电池充满电后,必须及时将充电器换至下一蓄电池进行充电,才可在工作时间内保证所有待充蓄电池完成充电。并且在充电过程中需要有人值守和监管。
设计充电器的原则是以是用满足需求为前提,尽量采用常用的电子元器件避免使用昂贵的集成电路芯片,既便于制作,同时又降低成本。就目前而言,在技术领域,市售充电器存在着充电时间长,充电电流小,没有保护能力等诸多设计缺陷。这些设计缺陷,对充电电池有极大的危害,会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智能充电器能够根据电池充电状态的三个阶段自动切换工作方式,这样不仅可以保护电池,延长电池循环寿命,而且可以提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但智能充电器的发展现状是充电器普遍采用智能芯片,外加辅助电路构成,成本比较高,最终导致售价居高不下,同时届带来设计粗糙的市售充电器仍占据广大市场的缘故。此外,通常充电器的功率是一定的,一次只能为一台蓄电池充电。
总体而言,价格昂贵的汽车用蓄电池及其充电技术正朝智能化方向发展,但由于蓄电池存在单体一次性充满时间长的缘故,目前尚无专门研究充电转换装置的先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将公开一种多蓄电池自动连续充电转换装置,通过连接一台充电器设备及多个待充电蓄电池,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能够根据在充蓄电池的状态判断该蓄电池是否充满并作出相应的控制,即若充满,则断开该蓄电池正充电线,为下一个需充电蓄电池进行充电。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多蓄电池自动连续充电转换装置,包括转换控制部、转接线部和蓄电池充电存放部;其中,蓄电池充电存放部包括多个相互并联的蓄电池充电单元,蓄电池充电单元用于连接待充电的蓄电池;转接线部包括多个相互并联的继电器,继电器被配置为具有相耦合的充电线路与控制线路,继电器和蓄电池充电单元数量相等;蓄电池充电单元与继电器的充电线路一对一连接,并与充电器串联,以构成多个并联的充电电路;继电器的控制线路均连接至转换控制部,以构成多个并联的控制电路。转换控制部用于判断各蓄电池充电单元中的蓄电池是否需要充电,并通过相应继电器的控制线路来控制充电电路的通断,以控制各蓄电池的充电与否。
进一步的,各蓄电池充电单元还与转换控制部连接,以构成多个并联的用于检测各蓄电池充电单元中的蓄电池的端电压的电压检测电路。
进一步的,各蓄电池充电单元还与转换控制部中的检测模块连接,以构成多个并联的电压检测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92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