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力融合线圈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327653.4 | 申请日: | 2017-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89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 发明(设计)人: | 杨培应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培应 |
| 主分类号: | H02J50/10 | 分类号: | H02J50/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235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磁力 融合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力融合线圈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能的传输大都采用直接接触式,但是这种方式只是将电流以前行方式传输,并没有实现到,减少危害和元器件之间的电能高低损害,和电能短路形成的危害。可以看出,直接传输电能和接触的元器件,在运用的过程中,损害元器件,和在电能短路造成的危害因此,需要一种磁力融合线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磁力融合线圈。采用这种磁力融合线圈可以实现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避免短路带来的危害,和对元器件的损害,并且能够实现电能和元器件,在短路的过程中带来不必要的损害。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磁力融合线圈,其包括:电能接收单元,包括接收框架和设置于所述接收框架内的电能接入线圈和电能输出线圈和电能融合线圈,所述电能接入线圈和所述电能输出线圈和电能融合线圈相互独立,所述电能接入线圈的铁芯和所述电能输出线圈的铁芯和电能融合线圈的铁芯是永磁铁,电流通过流经所述电能接入线圈而将所述电能转换至所述电能输出线圈;
电能输出单元,包括电能输出线圈和电能融合线圈,所述电能输 出线圈的绕组的电能以融合线圈输出的电能,但所输出的电能为单极化电能,所述电能线圈设置于所述电能接收线圈的磁场中,用于将接收到的电能传输至所输出的电能范围中,所述接收电能和输出电能以融合平行能源输出,以避免电能的短路和减少元器件的损害。
优选地,所述接收框架内设置有第一电能变化线圈,所述接收框架构造为方形框架,所述电能接入线圈的数量为1个并列线圈,分别设置于所述接收框架的内部边缘处,以对应于所述电能接入线圈,所述接入电能输出线圈设置于所述输出框架的之中,接收线圈分别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区别,和第三线圈,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输入电能和融合电能,第三线圈为输出线圈。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能变化线圈包括1个线圈,当所述电能接入线圈中输入电流,以增大所述第一电能变化线圈的磁场。
优选地,所述接收框架内还设置有第二电能变化线圈,所述第二电能变化线圈的数量为1个,所述第二电能变化线圈相对于所述电能输出线圈并列设置,并且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电能变化线圈之间,所述第二电能变化线圈和第一电能线圈为并联线圈。
优选地,所述接收框架上还设置有第三电能变化线圈,所述第三电能变化线圈的数量为1个,所述第三电能变化线圈相对于所述电能接收线圈并列设置,并且设置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平行位置中所述电能输出线圈和所述第二电能变化线圈之间。
优选地,所述接收框架上设置有一个线圈变化,将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接收的能源,以磁场感应形式,传输给第三线圈,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为接收能源和融合能源,第三线圈为输出电能,第三线圈的电能以直接传输给元器件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本发明磁力融合线圈在接触电流正负 极,不会产生短路现象,和接收不同电压电流,将电流以平和态势输出,可以避免短路在短路时产生的危害和短路时产生电能损失和减少元器件损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磁力融合线圈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电能接收线圈;3、融合线圈;4、输出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磁力融合线圈包括电能接收单元和电能变化单元和电能输出单元。下面将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磁力融合线圈及其各个部分。
如图1所示,电能接收单元包括接收框架1和设置于接收框架1内的电能接入线圈2和电能输出线圈4,电能接入线圈2和电能输出线圈4相互独立,电能接入线圈2的铁芯和电能输出线圈4的铁芯是永磁铁,电流通过流经电能接入线圈2而将电能转换至电能输出线圈4;
如图2所示,电能变化单元包括电能融合线圈3和电能输出线4,电能融合线圈3线圈的边缘连接于电能融合线圈磁体3,位于框架的中心出,融合线圈3边缘设置永磁体,电能融合线圈3设置于电能输出线圈4的磁场中,用于将接收到的电能传输至传输线圈4供给元器件运用,传输线圈4设置正极,以用于电能接收的变化和输出线圈4使用的电能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培应,未经杨培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76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