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碳纳米管薄膜阻抗相位角变化的柔性传感器及制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327636.0 | 申请日: | 2017-05-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11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 发明(设计)人: | 陈威艳;张骁骅;赵静娜;邹菁云;李清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B7/16 | 分类号: | G01B7/16;G01N3/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纳米 薄膜 阻抗 相位角 变化 柔性 传感器 制法 | ||
1.一种基于碳纳米管薄膜阻抗相位角变化的柔性传感器于柔性仪器损伤检测中的应用,所述的应用包括:在所述柔性传感器被拉伸形变时,检测所述柔性传感器的阻抗相位角变化;其中,所述柔性传感器包括:碳纳米管薄膜、分布于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中的导电粒子、复合于碳纳米管薄膜上的涂层以及连接于碳纳米管薄膜两端的电极,所述涂层包括复合聚合物层,所述复合聚合物层的材质为聚偏氟乙烯或聚二甲基硅氧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构成所述柔性传感器的封装结构的弹性聚合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包括银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改变扰动频率的大小来改变响应信号的强度,所述响应信号为所述柔性传感器的阻抗相位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
(1)提供碳纳米管薄膜;
(2)在所述碳纳米管薄膜两端制备电极;
(3)对步骤(2)制得的结构进行热处理和封装,获得所述柔性传感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步骤(1)包括:以二茂铁为催化剂,二甲苯为碳源,加入噻吩作为生长促进剂,制备厚度可调的碳纳米管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763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