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房温度调节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20588.2 | 申请日: | 201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05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F24F3/16;F24F7/00;F24F1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刘伟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房 温度 调节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房温度调节系统和方法,机房设置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温度调节系统包括:空调系统,用于对机房设备进行温度控制;室外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控室外环境获得室外测量数据,并将室外测量数据周期性传回IDC云控制系统;室内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控室内环境获得室内测量数据,并将室内测量数据周期性传回IDC云控制系统;新风系统,包括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IDC云控制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室外传感器、室内传感器和新风系统相连,根据所述室外测量数据和室内测量数据选择对应的制冷方式和引入的新风量。当室外空气满足条件时,从室外吸进一定量的冷空气可以满足机房设备降温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房管理技术,特别是指一种机房温度调节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技术发展,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数据中心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其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主要包括IT设备、空调系统和电源配套系统几部分,而空调设备一般消耗机房内40%左右的电能。
利用自然新风对机房进行直接制冷,减少空调的工作时间,无疑是一种理想、便捷、高效的节能方式。
现有新风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在室外空气温度低于某个阈值时,从室外吸进一定量的冷空气来满足机房设备降温的需求,此时只需要运行新风系统的进、出风的风扇,不需要运行空调设备,由于新风系统的风扇电功率比空调电功率小得多,因此可实现节能。在室外空气温度大于阈值或由于其他客观原因导致不能利用室外空气时,仍使用空调进行制冷降温。
方案一:利用室外温度传感器、新风机内温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和新风机内湿度传感器获取相关温湿度后,根据温湿度与相关阈值比较,对新风机和空调实施控制,同时根据产生的结果,反馈到输入的设定,实现了闭环控制,达到了引入新风,降低能耗的目的。但是,采用的是闭环反馈的自我优化方式进行新风引入控制;且新风系统的主要控制参数维度较少,只涉及温度和湿度,未涉及室内外腐蚀度、粉尘颗粒数、引入新风量和用电成本等因素,可能会加大机房设备故障风险;而且每种因素是否引入新风均为单维度判决,并未综合考虑多维度信息。
方案二:利用室外和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内湿度传感器度获取温度湿度参数,将新风焓值和绝对湿度与设定送风工况的焓值和绝对湿度相比较,从而决定是否引入新风的控制系统。未考虑对机房设备影响很大的腐蚀度、粉尘颗粒数等因素,可能会加大机房设备故障风险。只基于提前设定的室外温湿度参数具体阈值,未考虑引入新风量和成本消耗等因素,而且每种因素是否引入新风均为单维度判决,并未综合考虑多维度信息。
方案三:利用室外温度传感器、室外湿度传感器度、腐蚀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内湿度传感器获取温度和湿度参数,将新风温湿度、腐蚀度与设定阈值相比较,从而决定是否引入新风,并将室内温湿度与阈值相比较,从而决定是否关闭空调,达到满足降低能耗的需求。未考虑引入新风量、成本消耗因素和粉尘颗粒数因素;只在机房外设置了腐蚀传感器,未考虑室外空气腐蚀度较高时,增加化学过滤器后引入新风的可行性;未考虑室内空气腐蚀可达标的情况,需增加室内腐蚀传感器监控;而且每种因素是否引入新风均为单维度判决,并未综合考虑多维度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机房温度调节系统和方法,用以实现当室外空气满足条件时,从室外吸进一定量的冷空气可以满足机房设备降温的需求,并实现节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机房温度调节系统,应用于机房,机房设置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温度调节系统包括:
空调系统,用于对机房设备进行温度控制;
室外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控室外环境获得室外测量数据,并将室外测量数据周期性传回IDC云控制系统;
室内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控室内环境获得室内测量数据,并将室内测量数据周期性传回所述IDC云控制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05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