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小麦育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20401.9 | 申请日: | 201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8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8 |
发明(设计)人: | 赵檀芳;孔令让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29 | 代理人: | 张红军 |
地址: | 271018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高效 低成本 小麦 育种 方法 | ||
小麦育种目前仍以传统育种为主,传统育种存在育种周期长、工作量大、投入高、育种成功率低等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小麦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优选亲本,选择性状优良的中心亲本3~5个;精配组合,组配杂交组合30~60个;F1代淘汰少量组合;F2代小群体种植,精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田间观察、室内考种;F2代播种方式分为点播和条播两种播种方式,条播测产,筛选重点组合,点播田间选择优良单株或单穗;优良组合的F2代保留多种不同类型的单株;F3代测产,同时选择单穗;F4代进行初级品比试验筛选优良品系,同时选择单穗;F5代参加省级和/或全国区域试验。F2~F5还可以水旱两地同时和/或交替培育选择、鉴定,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进行异地培育选择、鉴定,以考察新品系适应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麦育种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小麦育种方法,属于农业领域。
背景技术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粮食作物。小麦是中国最重要的口粮之一,小麦生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十分重要,产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小麦的单产量和总产量不断增加,品种改良是最主要的科技因素。通过小麦育种创新, 培育和生产更多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品种对国家粮食安全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20世纪的前20年,转基因技术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商业化利用上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转基因作物中起步早、成效最大的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主要输入特性也仅限于农药效率改进型的(包括除草剂耐性的HT和抗虫性的Bt基因)技术进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少虫害和杂草影响损失,对提高产量的作用有限。如美国农业部资料,美国全国的玉米平均单产2004—2008年比1991—1995年提高了28%,只有3%~4%归功于转基因Bt特性,而24%~25%仍归功于传统育种。
小麦育种目前仍以传统育种为主,传统育种存在以下缺点:1、育种周期长。一个品种的育成到推广,从组配杂交,到以后每年种植后代进行选择,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几年。2、工作量大。传统育种,需要配制大量组合进行杂交,进行大群体的杂交,杂交后代需要种植足够数量的株行或株系,进行比较筛选。而且育种的周期长,每个阶段的工作量都比较大。3、投入巨大。杂交授粉目前以人工为主,费时费力,杂交后代需要田间或温室种植,需要大量的土地、农业设施。4、育种成功率低。育成一个品种往往需要配置大量的组合,年复一年的进行选择,大群体大面积种植杂交后代,但成功选育到可以推广应用的品种极少。
发明内容
传统育种是目前小麦育种中最有成效的育种方法,但是存在着周期长、工作量大、投入大、成功率低等缺点,为了克服现有传统育种技术的缺点,提高育种效率,降低投入成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小麦育种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缩短育种周期,减少育种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育种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小麦育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优选亲本,选择性状优良的中心亲本3~5个,其它亲本8~12个;所述中心亲本选自(a)区试中表现突出的新品系,或(b)自己育成的具有优异性状的中间材料,(c)刚审定的优良新品种;
(2)精配组合,组配杂交组合30~60个;
(3)F1代根据田间性状或室内考种结果选择优良组合;
(4)F2代每个组合种植群体200~600株;精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田间观察、室内考种;播种方式分为点播和条播两种播种方式,条播测产,筛选重点组合,点播田间选择优良单株或单穗;优良组合的F2代保留多种不同类型的单株;
(5)F3代种植,测产,选择单穗;
(6)F4代种植,进行初级品比试验筛选优良品系,选择单穗;
(7)优良品系F5代参加省级和/或全国区域试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业大学,未经山东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04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