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FRP柔性防撞墙式桥梁护栏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18996.4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0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张锡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锡祥 |
主分类号: | E01D19/10 | 分类号: | E01D19/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恒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0102 | 代理人: | 刘小红 |
地址: | 400074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frp 柔性 撞墙 桥梁 护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工程的桥梁防撞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为公路桥梁和城市桥梁提供一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FRP)柔性防撞墙式桥梁护栏。
背景技术
现有混凝土墙式桥梁护栏,它包括上部的挡墙部分和下部带斜面的底座部分,为刚性防撞护栏结构,通过阻拦失控车辆冲出桥外或进入对向车道、引导车辆碰撞爬高和回弹转向吸收和转换碰撞能量,减少车辆和乘员的撞击伤害。
混凝土墙式桥梁护栏,虽有碰撞阻拦性强和抗撞稳定性好的结构、功能优势,但也存在自重大及太刚硬的结构、功能上的缺陷。护栏自重大的结构缺陷,增加了护栏制造安装和维修更换的难度,加重了上部结构桥道梁和下部结构桥墩、桥台、基础的强度、刚度负担,使得桥梁上、下部结构的构造难度和工程总造价随之增加。护栏太刚硬的功能缺陷,既使护栏碰撞中反作用于车辆的动能较大,又使护栏碰撞后逼车转向带走的动能较多,前者易造成失控车辆和乘员的较大撞击伤害,后者易造成车辆转向较快和较猛而与后行车辆发生二次碰撞事故。
为改变混凝土墙式桥梁护栏的这两大结构、功能缺陷,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对护栏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设计优化和技术改进,但都因混凝土材料“自重大”和“柔性差”的先天缺陷制约而收效甚微,使其工程应用因此受到影响和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FRP柔性防撞墙式桥梁护栏,使其既能保留混凝土墙式护栏碰撞爬高和回弹转向的能量转换方式,又能克服混凝土墙式护栏刚硬性反弹的消能缺陷,还能消除混凝土墙式护栏自重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护栏的柔性防撞效果以减少人、车、栏撞击损伤,并减轻护栏结构自重以节省施工维修和工程造价。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FRP柔性防撞墙式桥梁护栏,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护栏节段,所述护栏节段包括FRP柔性薄壳块体构件、所述FRP柔性薄壳块体构件在连接端面设有端面燕尾槽,相邻的护栏节段通过在两连接端面上对应的两燕尾槽中插入了一个双燕尾榫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双燕尾榫与燕尾槽之间具有一定间隙;连接后的相邻护栏节段间留有沿栏高贯通的伸缩缝。
所述FRP柔性防撞墙式护栏节段,又由FRP柔性薄壳块体构件、壳内S―FRP增强构件、壳外S―FRP连接构件和壳内底部填充体组成。
进一步地:
所述FRP柔性薄壳块体构件的纵、横截面为单箱单室截面或单箱多室截面;
所述FRP柔性薄壳块体构件的底面为平底面,或底面为具有向下延伸的挡边的平底面;
所述FRP柔性薄壳块体构件底部具有壳内S―FRP增强构件,所述壳内S―FRP增强构件为粘接于FRP柔性薄壳块体构件底部箱室内壁、并沿桥梁纵向间隔布置或连续布置的FRP包覆钢板条的环形构件;
所述壳内S―FRP增强构件和壳外S―FRP连接构件挟持FRP柔性薄壳块体构件,通过至少一套对拉螺栓将三者紧固连接为一体;
所述壳外S―FRP连接构件为直线型或折线型FRP包覆钢板条的悬臂构件;
所述FRP柔性薄壳块体构件具有壳内底部填充体,为填充满FRP柔性薄壳块体构件底部箱室内的高分子泡沫材料、金属泡沫材料或陶瓷泡沫材料中至少一种。
所述S―FRP连接构件的悬臂端与桥道梁预埋钢板焊接连接,或与桥道梁预埋螺栓紧固连接。
所述双燕尾榫包括FRP薄壳构件,及其内的填充体;所述填充体为高分子泡沫材料、金属泡沫材料或陶瓷泡沫材料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采用FRP柔性防撞墙式桥梁护栏代替混凝土刚性防撞墙式桥梁护栏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显而易见的:
1.护栏刚柔相济的底部斜面可支承和引导失控车辆碰撞后爬得更高和更稳,使失控车辆获得比碰撞混凝土墙式护栏更多的势能而转换更多的碰撞动能;
2.护栏柔性更大的顶部薄壳可产生撞后变形和向后位移,使其获得比碰撞混凝土墙式护栏更多的变形能而又吸收部份碰撞动能;
3.护栏结构材料的粘弹性阻尼耗能可再消耗失控车辆的部份剩余动能,使护栏最后反作用于车辆的动能比碰撞混凝土墙式护栏大幅降低而减少人、车、栏的撞击损伤;
4.护栏的全程冲击柔性带动失控车辆随栏变形曲线位移,使失控车辆的回弹转向夹角比碰撞混凝土墙式护栏减小而降低与后行车辆的二次碰撞事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锡祥,未经张锡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89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