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注射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17151.3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9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2 |
发明(设计)人: | 崔玉合 | 申请(专利权)人: | 崔玉合 |
主分类号: | A61M5/32 | 分类号: | A61M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1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注射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相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型注射器。
背景技术
注射器是常见的医疗器械之一。参考图1所示,注射器一般包括针帽1、针头2、筒体3及活塞4,针帽1与针头2扣合配合。
参考图2所示,现有的针头,从上至下依次为穿刺部211、连接部212、变径部213、等径部214及外凸部215。其中,穿刺部211通过连接部212与变径部213密闭连接,变径部213便于针帽1扣合,等径部214用于给针帽扣合过程中限位,外凸部215便于针头从筒体上拆卸。
注射器在使用过程中,一般是不允许针帽回套的(即禁止针帽脱离针头后再次将针帽扣合于针头上)。
而静脉注射却是一个例外。因为静脉注射的一般过程包括在配药室配药,将配药后的注射器置于托盘并拿到病房中,然后给病人静脉注射,最后将注射器丢弃。但是,为避免注射器在从配药室转移到病房的过程中针头受到污染,操作规程要求必须在配药完成后进行回套,使针头的穿刺部处于针帽密闭的空腔中。所以在回套过程中医护人员被刺伤的风险大大提高。
作为回套过程中另一个风险在于,现有的穿刺部211具有锐利的前端,在回套过程中,针帽与穿刺部211进行相对轴向运动,存在穿刺部211将针帽上的部分塑料颗粒刮擦下来,掉落到穿刺部211内的风险。为了解决该问题,医护人员在病房进行静脉注射前,会先行对穿刺部211进行排空,使部分药剂在活塞的作用下从穿刺部211中流出,进而确保穿刺部211中没有塑料颗粒。但是排空的过程会造成药剂的无意义浪费,使实际注射到患者体内的剂量小于预期剂量,影响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注射器。本发明通过设计全新的结构,能够避免回套过程中医护人员被刺伤,也能够避免穿刺部将针帽上塑料颗粒刮擦的风险。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注射器,包括针帽、针头、筒体及活塞;
所述针帽包括帽体,帽体为中空圆柱形结构;
所述帽体的顶部为封闭结构,底部为开口结构;
帽体的侧部具有第一通槽;
所述帽体的内壁通过连接板与套管固定连接;
所述套管的顶部为封闭结构,底部为开口结构;
套管的侧部具有第二通槽;
在套管与帽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封闭第一通槽的弧形挡板,所述弧形挡板的一侧与直挡板固定连接;
弧形挡板的另一侧与弹性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直挡板凸出于所述帽体。
其中,所述弧形挡板用于与帽体和套管形成密封;所述直挡板用于与帽体配合形成密封。同时,第一通槽和第二通槽相重合。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位于套管与帽体之间。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优选为压簧)。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为弹性胶条。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槽所对应圆形角的弧度为150-170°。
优选的,所述弧形挡板、连接板、帽体及套管均为塑料材质。
优选的,所述弧形挡板靠近弹性部件的一端具有第一斜面、套管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斜面部配合的第二斜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帽体和套管上均设置有通槽,使得帽体在回套时由轴向相对运动变为径向相对运动,避免了回套过程中所存在的刺伤风险及穿刺部刮擦塑料颗粒的风险。
(2)弧形挡板和直挡板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与帽体和套管配合形成密封,使得本发明在没有外力的前提下弧形挡板与套管内壁共同形成封闭的圆形,则本发明卡固于现有针头的等径部之后,针头穿刺部就处于密封腔中,不会被污染,符合操作规范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背景技术部分提及的现有注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背景技术部分提及的现有针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针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向剖视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在开启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仰视图;
其中:
针帽1,针头2,筒体3,活塞4;
穿刺部211,连接部212,变径部213,等径部214,外凸部215;
针帽5,针头6,筒体7,活塞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崔玉合,未经崔玉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71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