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埋载药硅质体的磷酸钙骨水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16651.5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84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何丹农;严一楠;刘训伟;杨迪诚;王萍;祝闪闪;孙钢;金彩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7/50 | 分类号: | A61L27/50;A61L27/54;A61L27/12;A61L27/20;A61L27/22 |
代理公司: | 31121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唐莉莎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埋 载药硅 质体 磷酸钙 水泥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一种包埋载药硅质体的磷酸钙骨水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涉及一种生将自固化组分和制热的纳米材料混合,得到改性的骨水泥固相粉末,其中alpha‑磷酸三钙材料包裹运载作用,紫杉醇@硅质体起到抗癌的作用;以磷酸钠为主体,以磷酸化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明胶为改性剂,制备中性骨水泥固化液,改善了配方可注射性;将骨水泥固相粉末与固化液混合,增加了固化产物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紫杉醇@硅质体在生物体内具有很好的降解能力。方法简便,所用原料简单,适于大量生产。所研制的载药新配方改善了原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加入具有热疗作用的紫杉醇@硅质体,包埋载药的硅质体磷酸钙骨水泥可注射性有所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包埋载药硅质体磷酸钙骨水泥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背景
骨肿瘤(bone tumor)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血管、神经、骨髓等)的肿瘤,是常见病。同身体其它组织一样,其确切病因不明。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阻塞作用;恶性肿瘤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一起坏死出血并感染,严重威胁人类生命。骨肿瘤或瘤样病变以手术刮除或切除为主。肿瘤手术力求彻底,以免复发或引起恶变,手术切除后以填充人工合成骨修复材料进行填充并治疗。手术虽然可以快速切除原发病灶,但如果切除不干净,癌细胞还会继续扩散,然而化疗药物如紫杉醇、盐酸阿霉素、柔红霉素、长春新碱等在治愈患者或明显延长患者生命方面有效作用,但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相当大的毒副作用。将抗癌药物制剂化减少毒副作用便成为研究重点。
硅质体药物载体材料,即通过溶胶/凝胶法和自组装过程形成的一种新型运载材料,硅质体中Si的含量低于4%,脂质层中形成一层原子厚度的硅氧网络结构,增加了稳定性,解决了稳定性差的问题。与脂质体一样,硅质体具有脂质双层膜囊泡结构,生物相容性好,并且可以生物降解,不会残留在生物体内。它不仅可以包埋亲水性、亲油性药物,甚至还可两亲性药物。利用硅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可以输送小分子抗癌药物、蛋白质药物、基因以及磁性颗粒等各种不同功能的物质,从而实现多种药物或多种治疗方法的联合,使之成为诊断癌症和杀死癌细胞的有力工具。通过调控硅质体表面Si-O-Si的缩合度,可控制内载药物的释放速率。研究证明,随着Si-O-Si缩合度增加,药物释放速率降低。
本发明结合药物硅质体包埋技术和可注射性无机磷酸钙骨水泥材料相结合,能在体内注射后形成以人工骨,alpha-磷酸三钙水化后将硅质体药物固定于人工骨内部,药物又会随着壳层的逐步降解得到缓慢释放和降解,进而安全地代谢出体外。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埋载药硅质体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包埋载药硅质体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1)将自固化组分和制热的纳米材料混合,得到改性的骨水泥固相粉末,其中alpha-磷酸三钙材料包裹运载作用,紫杉醇@硅质体起到抗癌的作用;
(2)以磷酸钠为主体,以磷酸化壳聚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明胶为改性剂,制备中性骨水泥固化液,改善了配方可注射性;
(3)将骨水泥固相粉末与固化液混合,增加了固化产物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紫杉醇@硅质体在生物体内具有很好的降解能力。
步骤(2)所述的磷酸溶液中磷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20%,磷酸化壳聚糖的质量分数为0.01-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质量分数为0.01-1%,明胶的质量分数为0.01-1%;配制方式为室温溶解或60℃以下加热助溶,还可以辅以机械搅拌或磁力搅拌。
步骤(1)所述的紫杉醇@硅质体质量分数为0.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66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