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路灯节能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13178.5 | 申请日: | 2017-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55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胥红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胥红伟 |
主分类号: | H05B47/13 | 分类号: | H05B47/13;H05B47/105;H05B47/11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孟凡臣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路灯 节能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路灯节能控制装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一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控制器、继电器驱动模块、继电器、亮度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壳体的外表面沿其周向均匀设置多个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继电器接入路灯的供电回路中,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继电器驱动模块、亮度控制模块连接;该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整个道路的路灯节能控制装置的运行,监视和管理整个道路的路灯节能控制装置中各个设备和路灯的工作状态,并通过智能识别的控制方法,对该系统进行控制;其效果是:使路灯系统的电力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的同时,也保障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路灯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路灯节能控制装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照明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多,由于照明设备造成的能源浪费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如果路灯亮一整夜,则能源利用率低;如果路灯只亮前半夜,行车安全性不够。
现有技术中,路灯的开关利用定时和光控方式,白天自动关灯,晚上自动开灯,如果白天的天气原因造成亮度不够时,自动开灯;在夜晚凌晨时关闭部分路灯。通过在夜晚凌晨时关闭部分路灯,达到节约部分能源的目的,但是路上路灯的光线亮度会忽暗忽亮,对开车的驾驶员来说更难看清暗区的障碍物,特别是在高速行驶的车辆,对夜晚出行的人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路灯节能控制装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解决了现有路灯系统中电力浪费严重的问题,提供一种更加节能环保的路灯节能控制装置、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同时又避免了因减少部分路灯对行人和车辆造成的安全隐患。
本发明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为:路灯节能控制装置,包括一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控制器、继电器驱动模块、继电器、亮度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壳体的外表面沿其周向均匀设置多个红外线传感器,所述红外线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继电器接入路灯的供电回路中,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继电器驱动模块、亮度控制模块连接;所述亮度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控制器输出的信号,调节路灯的亮度;所述继电器驱动模块用于控制继电器线圈电源的通断,从而实现路灯的供电回路的通断。
所述路灯节能控制装置内还设有一选择开关,所述选择开关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切换路灯的手/自动控制;选择开关的一静触点端与继电器电连接,控制继电器线圈电源的通断;另一静触点端接入控制器的输入端,通过选择开关,使该装置的控制方式更加灵活,可按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所述壳体包括两个镜像对称的半环形组件,所述两个半环形组件固定连接形成环形组件,所述环形组件的内径与路灯灯杆的外径相适配,便于方便的将该路灯节能控制装置安装在路灯灯杆上。
所述半环形组件的外表面向外延伸有一喇叭状圆筒,所述圆筒最里端安装定向亮度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所述圆筒开口朝下与地面形成夹角,亮度感应器安装在所述环形组件上,这样定向亮度传感器和视觉传感器用于检测汽车灯光的有无信号,亮度感应器用于检测外界的亮度情况,通过这样设置使检测的更加准确、全面。
本发明采取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路灯节能控制系统,包括上面所述的路灯节能控制装置和节能控制管理中心;所述路灯节能控制装置安装在路灯灯杆上;
路灯节能控制装置通过通信模块,将路灯节能控制装置中各设备的工作状态上传到节能控制管理中心,并接收节能控制管理中心下发的控制指令;
所述节能控制管理中心,用于控制整个道路的路灯节能控制装置的运行,监视和管理整个道路的路灯节能控制装置中各个设备和路灯的工作状态,便于及时、准确的发现可能存在的设备故障,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所述通信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便于数据的远距离的传输。
本发明采取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路灯节能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胥红伟,未经胥红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31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