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山竹果皮提取物防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新用途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310900.X | 申请日: | 2017-05-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85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玲;周志宏;高丽辉;林华;牛艳芬;涂彩霞;李强;陈植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 |
| 主分类号: | A61K36/185 | 分类号: | A61K36/185;A61P19/06;A61K13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0500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尿酸血症 山竹果皮提取物 尿酸 痛风 黄嘌呤氧化酶 新用途 灌胃 小鼠 血清尿酸水平 毒副作用 氧嗪酸钾 提取物 防治 给药 果皮 山竹 制备 保健品 诱导 体内 研究 疾病 死亡 发现 | ||
本发明涉及山竹果皮提取物防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新用途。通过研究发现:山竹果皮提取物体外显著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其IC50为31.39mgl/L。体内研究表明该提取物具有较强的降尿酸作用,灌胃给予20mg/kg剂量的山竹果皮提取物即可明显降低氧嗪酸钾诱导的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清尿酸水平,说明其降尿酸作用与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有关,即抑制了尿酸的生成;小鼠灌胃给药2.0g/kg,无一例动物死亡,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可以用于制备口服的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以及与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的药物和保健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山竹果皮提取物在防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方面的新用途,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痛风(gout)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产生过多尿酸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致尿酸水平升高,并形成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肾脏等引发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通常高尿酸血症被认为是痛风的标志,据统计约有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终可发展为痛风[1]。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痛风的发病率较高,但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者的增加,痛风的发病率已较15年前增长了约15~30倍,已不再是国人的罕见病。此外,近年的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不仅是痛风最重要的生化基础,同时与代谢紊乱综合征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等独立的危险因素[2-4],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联合国将其列为了21世纪的20大顽症之一。然而,痛风的治疗除抗炎镇痛等对症治疗外,主要依赖于促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苯溴马隆等)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醇、非布索坦),非常有限,并且传统的促尿酸排泄药常伴随有皮疹、发热、肾脏损害等副作用,而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别嘌醇则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也具有肝脏、骨髓毒性和过敏等不良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安全使用;非布索坦为2009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新药,疗效好,但远期效应及毒副反应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药物是目前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山竹(Garcinia Mangostana L.),又名莽吉柿、山竺、山竹子、倒捻子、凤果,为藤黄科(Guttiferae)藤黄属(Garcinia)常绿乔木植物山竹子的果实,有“绿色水果”之美誉,号称“果中皇后”。山竹生于丘陵地带或山坡、山谷的密林或疏林中,原产于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在东南亚地区如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栽培较多,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也有种植。山竹果肉含丰富的膳食纤维、糖类、维生素B、多种氨基酸、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对体弱、病后、营养不良有很好的调养作用[5]。然而,山竹的药用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在东南亚,山竹果皮一直作为泰国传统医药,用于腹痛、腹泻、痢疾、感染性创伤、化脓、慢性溃疡、淋病等疾病的治疗[5]。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山竹果皮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调脂、抗辐射和抗肿瘤等活性[6],但未见用于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报道。
参考文献:
1.Rott KT and Agudelo CA.Gout.J Am Med Assoc 2003,289:2857-2860.
2.Nakagawa T,Hu H.Zharikov S,Tuttle KR,Short RA,Glushakova O,OuyangX,Feig DI,Block ER,Herrera-Acosta J,er al.Acausal roal for uric acid infructose-indused metbolic syndrome.Am J Physiol 2006,290:F625-F6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未经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09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银杏酮酯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沙棘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