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注水井的分注完井管柱及不压井完井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10840.1 | 申请日: | 2017-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8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胡金铜;张宏伟;杨继军;杨天成;杜晓霞;舒畅;王宁;王明燕;姜晓波;王文韬;田福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E21B34/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董亚军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水 分注完井 管柱 不压井完井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注水井的分注完井管柱,属于油田分层注水技术领域。该分注完井管柱包括:多个油管,通过所述油管自上而下顺次连接的多套封隔器和具有带水嘴的堵塞器的配水器,通过所述油管与最下方的配水器连接的具有油管堵塞器的工作筒,以及通过所述油管与所述工作筒连接的防返吐单流阀,其中防返吐单流阀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内部的阀座、可封堵阀座的阀球、以及封堵阀座并顶起阀球的底堵。该分注完井管柱,配合带压作业装置,可以实现带压起出油管和带压下放油管,不但缩短了维修注水井的时间,而且相对于现有的放喷溢流法起出分注完井管柱和采用高密度压井液压井起出分注完井管柱,避免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地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分层注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水井的分注完井管柱及不压井完井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油田的油水井检修频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高压注水井的检修频率更高。
现有的注水井的分注完井管柱,如图1所示,包括:多个油管1,通过油管1自上而下连接的多套封隔器2和具有带水嘴的堵塞器的配水器3,通过油管1与最下方的配水器3连接的筛管6,以及与筛管6连接的丝堵7。由于现有的分注完井管柱不带有封阻油管1内压力的装置,因此,在进行修井作业时,通常采用放喷溢流法将注水井内的压力卸除或高密度压井液压井才能起出分注完井管柱。
放喷溢流法的大致工艺流程为先将注水井关闭,待注水井内的压力自动降低至5MPa,再将注水井内的污水污油排出,然后起出注水井的分注完井管柱,下入新的分注完井管柱,向维修好的注水井内注水。高密度压井液压井的大致工艺流程为将高密度压井液注入注水井内,再起出分注完井管柱。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放喷溢流的过程中关井自动降压的时间长。如绥靖油田注水井注水压力为10-13MPa,关井降压至5MPa时间平均需要11天,并且降压作业受现场环境、天气、地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地层的影响,有的注水井关井后地层压力降低缓慢,有的甚至一个月压力也降不到5MPa。不仅如此,放喷溢流的过程中排放的污水污油还会造成环境污染。高密度压井液压井作业所使用的高密度压井液会流入到地层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堵塞地层的流体通道,影响后期对地层的注水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注水井的分注完井管柱及不压井完井工艺。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注水井的分注完井管柱,包括:
多个油管,
通过所述油管自上而下顺次连接的多套封隔器和具有带水嘴的堵塞器的配水器,
通过所述油管与最下方的配水器连接的具有油管堵塞器的工作筒,以及
通过所述油管与所述工作筒连接的防返吐单流阀,
所述防返吐单流阀包括:筒体、设置在所述筒体内部的阀座、可封堵所述阀座的阀球、以及封堵所述阀座并顶起所述阀球的底堵。。
具体地,所述封隔器和所述配水器的套数与需要注水的地层的数量相同。
具体地,所述配水器包括:上接头、与所述上接头连接的管体、以及与所述管体连接的下接头,所述管体设置有注水孔,所述带水嘴的堵塞器设置在所述注水孔对应的所述管体内部。
具体地,所述工作筒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油管堵塞器、以及与所述壳体的下端连接的用于阻止所述油管堵塞器向下运动的挡环。
更具体地,所述壳体包括:上接头和与所述上接头连接的下接头,所述下接头的下端与所述挡环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油管堵塞器的侧壁上设置有环形锁紧槽,所述环形锁紧槽的下端面平直,
所述下接头设置有多个沿其径向分布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设置有与所述环形锁紧槽配合的锁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08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