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解蛇毒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08344.2 | 申请日: | 2017-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0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黄恒;黄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雷村蛇场蛇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6 | 分类号: | A61K36/8966;A61P39/02;A61K35/648;A61K35/24 |
代理公司: | 南宁市来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5118 | 代理人: | 石本定 |
地址: | 530308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蛇毒 中药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蛇毒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解眼镜蛇、银环蛇蛇毒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由于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中药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
医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人们经常于田地间劳作,难免会遇到一些毒蛇。毒蛇能给予人致命的是它的蛇毒,蛇毒中毒即当毒蛇咬伤人体时,其毒液由沟牙或管牙注入人体,通过血液循环,分布至全身而引起各种不同的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
最常见的蛇毒可分为四类:一是神经毒素,如金环蛇、银环蛇;二是血液循环毒素,如竹叶青蛇、尖吻蝮蛇等;三是混合毒素类,既含有神经毒素,又含有血循毒素,如眼镜蛇、眼镜王蛇等;四是细胞毒素,如海蛇等。在内陆上,常见为神经毒素、血液循环毒素、混合毒素。
神经毒素会使得在伤后数小时内出现急剧的全身症状,病人兴奋不安,痛苦呻吟,全身肌肉颤抖,吐白沫,吞咽困难,呼吸困难,最后卧地不起,全身抽搐,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血液循环毒素会造成被咬伤处迅速肿胀、发硬、流血不止,剧痛,皮肤呈紫黑色,常发生皮肤坏死,淋巴结肿大。经6-8小时可扩散到头部、颈部、四肢和腰背部。病犬战栗,体温升高,心动加快,呼吸困难,不能站立。鼻出血,尿血,抽搐。如果咬伤后4小时内未得到有效治疗则最后因心力衰竭或休克而死亡。
中医对蛇毒的认识,早在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就有详细记载。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有效的治疗方法,即内治、外治或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检索到有关解蛇毒的专利文献,列举一些如下:
1、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702726.X<发明名称>一种解蛇毒的中药<申请人>全椒贡菊园茶厂<地址>239500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石沛镇周岗村<发明人>马朝东<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解蛇毒的中药,按重量计,由以下组份配制而成:延龄草8-12份、南天竹5-7份、芒硝5-8份、勾藤1-2份、半枝莲12-15份、白英2-5份、人参3-6份、石斛1-3份、野菊花3-5份;本发明提供的解蛇毒的中药经过长期试验总结,对配方进行了优化,可以大大降低血循毒素蛇类咬伤的致残和致死率,尤其是竹叶青、尖吻蝮等蛇类,有效率更高。
2、中国专利 <申请号> 201610346809.9<发明名称>一种缓解蛇毒的紧急解毒药<申请人>南京泽朗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地址>210046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尧化街道甘家边108号05幢6楼<发明人>杨成东<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缓解蛇毒的紧急解毒药,它是由下列重量份原料制成:防风10-16份、白芷8-12份、五灵脂8-16份、穿心莲12-20份、半枝莲20-40份、生姜14-22份,本发明制得的产品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消炎的作用,针对蛇咬出现的局部红肿、疼痛、组织坏死、血流不止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3、中国专利 <申请号>200610036469.6<发明名称>抗病毒蛇药酒<申请人>徐学兵<地址>512438广东省韶关市南雄珠玑镇塘东管理区<发明人>徐学兵<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抗病毒蛇药酒,包括浸泡用中药,所述浸泡用中药包括田七、杜仲、疗刀竹、七叶花、蛇胆。本发明既能治病、防病,又能解蛇毒、毒虫毒,还能杀菌消炎,促进身体防癌、抗癌、解毒、排毒、祛湿,促身壮实,无毒副作用。本发明采用的药材来源方便,制作工艺简单可行,同时本发明属于抗毒消炎保健酒,便于保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雷村蛇场蛇业有限公司,未经广西雷村蛇场蛇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83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