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性三聚氰胺吸油海绵的制备方法及制得的吸油海绵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05714.7 | 申请日: | 2017-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32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吴江渝;熊凯;高慧敏;李翠翠;鲁进;曾小平;王大威;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9/36 | 分类号: | C08J9/36;C08J9/40;C09K3/32;C08L61/28;C08K9/06;C08K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王俊杰 |
地址: | 43020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磁性 三聚 氰胺吸油 海绵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磁性三聚氰胺吸油海绵的制备方法及制得的吸油海绵,所述方法包括:(1)提供一混合溶液,所述混合溶液包含氯化亚铁与三氯化铁的水溶液;所述氯化亚铁与三氯化铁的摩尔比为1∶2;(2)将三聚氰胺海绵浸没在所述混合溶液中;(3)将步骤(2)处理后的海绵取出、沥干,将碱性溶液滴到海绵上后,将海绵置于干燥装置中反应,得到附有磁性粒子的三聚氰胺海绵;(4)将所述附有磁性粒子的三聚氰胺海绵浸没在乙醇中,加入硅烷偶联剂,搅拌反应,真空干燥,得到磁性三聚氰胺吸油海绵。本发明制得的吸油海绵能在恶劣环境中快速处理水面油污,具有高吸油性同时在疏水方面效果显著,且可利用磁性回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水分离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磁性三聚氰胺吸油海绵的制备方法及制得的吸油海绵。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油田泄漏、油船漏油、输油管路破裂等一系列事故及合油废水的排放造成了河流、海洋的严重污染问题,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例如美国墨西哥湾和我国渤海湾漏油事件。这些被油污染的水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如何快速高效廉价的进行油水分离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传统的油水分离技术主要包括重力分离法、过滤法、离心分离法、浮选分离等方法;采用的手段主要为使用吸油隔栅,大型油水分离器以及真空吸污车,然而这些技术因为需要收集被污染海水而费时费工,收效甚微。超亲油超疏水三维立体材料,无需收集被污染海水便可以高效的实现油水分离,因此开发智能型油水分离材料,能够为生态环境快速搭建应急屏障,将类似灾难带来的生态影响降到最小,而超疏水亲油海绵则是有效的油污清理材料之一。海绵本身具有高开孔率及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储存大量油品,其两亲性限制了广泛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性三聚氰胺吸油海绵的制备方法及制得的吸油海绵,制得的吸油海绵能在恶劣环境中快速处理水面油污,具有高吸油性同时在疏水方面效果显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磁性三聚氰胺吸油海绵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提供一混合溶液,所述混合溶液包含氯化亚铁与三氯化铁的水溶液;所述氯化亚铁与三氯化铁的摩尔比为1∶2;
(2)将三聚氰胺海绵浸没在所述混合溶液中;
(3)将步骤(2)处理后的三聚氰胺海绵取出、沥干,将碱性溶液滴到三聚氰胺海绵上后,所述三聚氰胺海绵置于干燥装置中反应,得到附有磁性粒子的三聚氰胺海绵;
(4)将所述附有磁性粒子的三聚氰胺海绵浸没在乙醇中,加入硅烷偶联剂,搅拌反应,真空干燥,得到磁性三聚氰胺吸油海绵。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步骤(1)中,所述混合溶液中铁离子浓度为0.1-2mol/L。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步骤(2)中,所述三聚氰胺海绵浸没在所述混合溶液中的时间为10min-30min。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步骤(3)中,所述碱性溶液的溶质选自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及三(2-氨乙基)胺。所述碱性溶液的浓度为1%-27%。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步骤(3)中,所述干燥装置中反应的温度为40-60℃,所述干燥装置中反应的时间为5-24h。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步骤(4)中,所述硅烷偶联剂合有三个甲氧基或乙氧基及烃类基团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步骤(4)中,所述硅烷偶联剂选自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三甲基氧基苯基硅烷、辛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及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57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