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析出抗菌卫生棉、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02415.8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77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郑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纳宝无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15/46 | 分类号: | A61L15/46;A61L15/42;A61L15/18;A61L15/20;A61L15/28;A61L15/24;A61L15/26;A61L15/32;A61F13/2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07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析出 抗菌 卫生棉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析出抗菌卫生棉、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卫生用品技术领域。本发明以可溶性金属盐、晶体诱导剂、晶体矿化剂、晶体修饰剂、晶体稳定剂的协同作用及反应条件的控制,得到微晶尺寸在5nm以下的纳米微晶分散体,再在一定条件下有效植入到弱碱处理后的棉散纤维中,加热条件下使晶体继续生长固着,去除表面残留物后,经棉条梳理机粗疏、精梳加工,制备得到抗菌卫生棉,压制成型即可得到杀菌卫生棉条。本发明提供的卫生棉和卫生棉条产品,不仅具有高效杀菌功能,而且无金属离子析出,安全环保;尤其是用作卫生棉条,具有明显的杀菌、抗菌效果,同时对妇科炎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析出抗菌功能卫生棉条的制备及应用,属于医疗卫生用品领域。
背景技术
导管式的卫生棉条由于使用时不影响衣着和运动,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欧美女性使用较多,在美国,有42%的女性女性使用卫生棉条。由于亚洲人习惯上不喜欢栓剂,卫生棉条在亚洲国家的女性中使用很少,在中国,仅有2%的女性使用卫生棉条。原因是许多女性认为卫生棉条不够卫生,担心细菌引入到子宫内而造成感染,甚至可能导致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由于卫生棉条与阴道上皮细胞接触紧密,可能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由于更换间隔时间过长,子宫内膜因为卫生棉条的吸收而干裂,而导致阴道内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产生喉咙痛、发烧、关节及肌肉酸痛、血压下降的症状,严重者甚至休克。另外卫生棉条的吸收力太好,使用者常常会认为不用经常更换,而子宫内的环境特别适合细菌的滋生,从而使感染的机会增加。因此抗菌性能应该是卫生棉条的一个必备性能指标,也是卫生棉条能够得以普及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纳米抗菌剂的不断研发,新型纳米抗菌剂在卫生巾领域得到应用,其中纳米银抗菌剂的应用较为普遍,它属于无机纳米抗菌剂范畴,抗菌性能好,相关研究报道较多,例如 :国际发明专利《Tampon impregnated with nano-particles of two metals》(GB 2500305 (A))、中国发明专利《 一种纳米银远红外负离子磁疗卫生巾及护垫》(CN102600021A)、《 一种抗菌无纺布及无纺布制品的生产方法》(CN 102191681A)、《纳米卫生棉条》(CN 1539511A)及实用新型专利《液体纳米银抗菌卫生巾》(CN 202859470U)、《纳米银抗菌卫生巾》(CN 202724123U)等,都将纳米银材料应用于卫生巾或卫生棉条领域,取得较好的抗菌效果,但是纳米银的使用也存在弊端,突出表现在其价格昂贵,容易变色,银离子析出产生色素沉着,此外银离子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纳米光触媒抗菌卫生巾》(CN 105268012 A)主要采用二氧化钛溶胶对无纺布进行喷涂加工,而卫生巾的使用环境几乎是无光环境,极大限制了其催化作用,此外,简单的喷涂附着力不强,存在着二氧化钛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抗菌功能卫生棉条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环保,具有杀菌效果的无析出抗菌卫生棉、制备方法及应用。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析出抗菌卫生棉的制备,包括如下步骤:
1、纳米微晶分散体的合成
将可溶性金属盐溶解于水中,配制金属盐溶液A,所述的金属盐包括锌、镁、钙、钛、铜、铝、锆、钡、锶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将晶体诱导剂、晶体矿化剂、晶体修饰剂、晶体稳定剂分别溶解在水中,配制成B、C、D、E溶液;所述的晶体诱导剂包括尿素、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氨水、碳酸钠、碳酸氢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晶体矿化剂包括可溶性的镧、铈、钕轻稀土元素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晶体修饰剂包括环糊精、硅烷偶联剂、氨基酸、卵磷脂、甲壳素、甘油、多元羧酸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晶体稳定剂包括聚乙二醇、聚氨酯、有机硅树脂、聚乙烯吡咯烷酮、多肽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纳宝无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纳宝无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24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