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海洋环境适应性的智能接触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00317.0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532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宋生壮;林洋;冯京京;魏德林;班凌潇;曲鸿;许宝立;黄慧芬;宫佳鹏;任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2H3/00 | 分类号: | H02H3/00;H02H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之大铭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65 | 代理人: | 朱晓蕾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海洋环境 适应性 智能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配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海洋环境适应性的智能接触器。
背景技术
接触器常应用于电力、配电与用电场合,常用于工厂设备、电热器、工作母机和各种电力机组等电力负载。然而,随着数字化设备的普及,简单的控制电路接通和切断已不能满足许多用电场合的应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克服上述缺陷之一提供一种具有海洋环境适应性的智能接触器,实现到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海洋环境下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海洋环境适应性的智能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接触器设置为全密封结构,接触器设置的对外接口包括:三相输入接口、三相输出接口以及外部控制接口;接触器还包括:电压采样电路、电流采样电路以及主控单元;电压采样电路对三相输出接口的电压进行采样,并将采集的电压数据发送至主控单元;电流采样电路对三相输出接口的电流进行采样,并将采集的电流数据发送至主控单元;主控单元,用于对电压数据和/或电流数据进行计算,获得接触器的状态数据,并判断状态数据是否存在如下异常之一:过压、欠压、相序、过频、欠频和漏电,如果判断出存在上述异常任意之一,则控制接触器本身线包的通断电;接触器还包括:通信模块;通信模块通过外部控制接线端子连接外部控制接口,并连接主控单元,用于传输外部控制信号至主控单元;主控单元,还用于接收外部控制信号,根据外部控制信号控制接触器本身线包的通断电,并将状态数据通过通信模块进行外发。
另外,接触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将获取的温度数据发送至主控单元作为状态数据之一;主控单元,还用于判断状态数据是否存在如下异常,过温,如果存在过温,则控制接触器本身线包的通断电。
另外,接触器还包括:漏电流互感器、第一电流传感器、第二电流传感器、第三电流传感器;漏电流互感器、第一电流传感器、第二电流传感器、第三电流传感器分别连接电流采样电路,为电流采样电路提供参数输入。
另外,接触器内部设置为真空。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具有海洋环境适应性的智能接触器,具有电路监测功能、自动保护功能,以及能够满足恶劣环境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海洋环境适应性的智能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具有海洋环境适应性的智能接触器,一方面能够满足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海洋环境使用要求,另一方面具有电路监测功能、自动保护功能。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海洋环境适应性的智能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有海洋环境适应性的智能接触器设置为全密封结构,接触器116设置的对外接口包括:三相输入接口118、三相输出接口119以及外部控制接口;所有裸露在外的接口均采用铜镀银的防锈蚀表面处理方式,使得接触器116能够适应高湿、高盐雾等各种严酷环境。由于采用密封的结构设计,使得接触器116内部与外界隔绝,一方面使得接触器116能够与高湿度、高盐雾等恶劣环境隔绝开来,另一方面接触器116内部具有防尘的优点,可以更好的保护接触器的触点,防止多余物附着触点引起触点烧蚀等问题。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接触器116内部设置为真空。本发明在接触器116密封范围内(如虚线所示部分)采用全密封且抽真空的处理方式,可以使得接触器116内部的环境温度尽可能的不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达到本发明提供的接触器116可以在更高环境温度下工作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03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