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探测后张梁预应力管道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91582.7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24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闫占水;李红旗;信保全;郝伟;刘丁丁;李伟强;王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丰桥桥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5/00 | 分类号: | G01L5/00 |
代理公司: | 12108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庞学欣 |
地址: | 10003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探测 后张梁 预应力 管道 装置 方法 | ||
一种用于探测后张梁预应力管道的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摄像头、显示器、电源、视频电源线、第一至第N节撑杆、钢丝软管、细软管和摄像头托架;摄像头托架安装在钢丝软管的前端;摄像头安装在摄像头托架上;撑杆为空心管状,第一节撑杆的前端连接在钢丝软管的后端;视频电源线的一端与摄像头相连,另一端与显示器和电源相接,位于第一节撑杆外部的视频电源线外表面上套有细软管;第一节撑杆后端依次连接有第二至第N节撑杆。本发明优点:1、操作简单方便。2、可直接观测到预应力管道内存在的质量缺陷。3、可准确定位质量缺陷的位置,提高处理预应力管道质量缺陷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施工工序质量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探测后张梁预应力管道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生产过程中,如果预应力管道不顺直或者内有异物,就会造成钢绞线无法正常穿入所需的根数或者根本无法穿入的情况。传统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于根本无法穿入的情况,用一根钢绞线探至无法通过位置,然后拔出后用尺子测量穿入的长度,再从梁体表面量出对应外部位置,之后开孔进行处理,但因为位置不够精准,往往需要开好几个孔,不仅工作效率很低,而且会对梁体造成损伤。二,对于无法正常穿入所需根数的情况,因无法准确定位不顺直位置,一般采用“成把焊接,整体拽入”的方法,但该方法对钢绞线会有损伤且会增加管道摩阻力。同时,因肉眼无法直接观测,因此不能很准确地确定造成钢绞线穿入困难的具体原因,从而很难在第一时间从源头上采取有效措施而加以控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探测后张梁预应力管道的装置及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探测后张梁预应力管道的装置包括摄像头、显示器、电源、视频电源线、第一至第N节撑杆、钢丝软管、细软管和摄像头托架;其中摄像头托架安装在钢丝软管的前端;摄像头安装在摄像头托架上;撑杆为空心管状,第一节撑杆的前端连接在钢丝软管的后端;视频电源线的一端从第一节撑杆的后部圆周面上穿入其内部并向前穿过钢丝软管而与摄像头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显示器和电源相连接,并且位于第一节撑杆外部的视频电源线外表面上套有细软管;根据需要第一节撑杆的后端依次连接有第二乃至第N节撑杆,并且第一至第N节撑杆的外表面上沿长度方向标有从小到大的连续数字的刻度。
所述的用于探测后张梁预应力管道的装置还包括一个套在摄像头托架外部的镜头盖。
所述的摄像头上设有LED灯。
所述的电源采用12V蓄电池。
所述的每节撑杆的长度为4米,相邻撑杆之间采用管件连接方式进行连接。
利用上述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探测后张梁预应力管道装置进行预应力管道探测的方法包括按顺序进行的下列步骤:
1)首先由工作人员打开镜头盖,并接通电源,如果显示器能够显示出图像,并且摄像头上的LED灯发光,则表明装置正常;
2)确认装置正常后,将第一节撑杆的前端连同钢丝软管、摄像头托架和摄像头一起从需要探测的预应力管道口缓慢穿入预应力管道内部,内部穿有视频电源线的细软管将同步跟进,工作人员可通过显示器上显示的图像实时观察预应力管道内的情况;
3)若第一节撑杆全部穿入预应力管道后仍没有探测到质量缺陷位置,根据需要在第一节撑杆的后端利用管件依次连接第二节乃至第N节撑杆,探测到质量缺陷位置后,可根据最后一节撑杆上的刻度直接读出质量缺陷处距离预应力管道口的曲线距离,并且能够根据显示器上显示的图像确定出质量缺陷的性质,预应力管道偏离中心越大则证明预应力管道顺直度越差。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探测后张梁预应力管道的装置及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操作简单方便。
2、可直接观测到预应力管道内存在的质量缺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丰桥桥梁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丰桥桥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15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