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耗连续流生活污水处理反应器及氮磷高效去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88620.3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24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朱光灿;李寒;李甲琳;杨阳;吴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101/16;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华蒙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耗 连续流 生活 污水处理 反应器 高效 去除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耗连续流生活污水处理反应器,属于环境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顺次相连的水箱、水解池、预缺氧池、厌氧池、低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水箱将泥水均匀混合,水箱分别通过进水泵向水解池和预缺氧池进水;在预缺氧池、厌氧池、低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中均设有搅拌器进行泥水混合;在低氧池和好氧池底部设有可调式空气泵对系统进行曝气;沉淀池分别与污泥回流、剩余污泥和出水相连;污泥回流进入预缺氧池。本发明还公开了氮磷高效去除方法。本发明采用同步硝化反硝化耦合反硝化除磷技术,避免了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碳源的竞争,为低C/N值生活污水的处理提供了技术方案,有效降低了污水处理的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耗连续流生活污水处理反应器及氮磷高效去除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生活污水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存在碳源不足、脱氮除磷效率低、曝气能耗高、运行不稳定等问题。传统脱氮除磷理论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如A2/O(Anaerobic/Anoxic/Oxic,A2/O)、氧化沟和各种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工艺等,存在多方面的不利因素:硝硝化菌与聚磷菌间的泥龄矛盾、缺氧反硝化与厌氧释磷对碳源的竞争、污泥中的硝酸盐对聚磷菌释磷的影响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除磷脱氮效果不稳定。当污水的C/N值偏低时,不能同时满足反硝化和生物除磷对碳源的需求,出水总氮和总磷浓度总是难以同时低于15mg/L和0.5mg/L的限值。另一方面,城市污水处理是高能耗行业之一,其中曝气能耗占污水处理能耗的40%以上,不利于污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
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通过限制曝气,使硝化(氨氧化)和反硝化同时进行,与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相比,SND有以下优点:曝气能耗低、碳源需求量少、剩余污泥量少等;反硝化除磷细菌能在缺氧环境下同时完成过量吸磷和反硝化过程,缓解反硝化菌和聚磷菌对碳源的争夺,减少碳源需求量,并降低耗氧量和污泥产量,实现能源和资源的双重节约。
将SND和反硝化除磷两个技术结合起来,利用不完全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中累积的硝态氮作为反硝化除磷过程的电子受体,实现两种技术的耦合,不仅能有效减少氮磷去除过程中对能量和碳源的需求,还能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并降低处理能耗。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耗连续流生活污水处理反应器及氮磷高效去除方法,在连续流中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与反硝化除磷耦合,是高效脱氮除磷工艺,且降低能耗、减少污泥产生量。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低耗连续流生活污水处理反应器,包括顺次相连的水箱、水解池、预缺氧池、厌氧池、低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沉淀池,所述的水箱将泥水均匀混合,所述的水箱分别通过进水泵向水解池和预缺氧池进水;在预缺氧池、厌氧池、低氧池、缺氧池和好氧池中均设有搅拌器进行泥水混合;在所述的低氧池和好氧池底部设有可调式空气泵对系统进行曝气;所述的沉淀池分别与污泥回流、剩余污泥和出水相连;所述的污泥回流进入预缺氧池。
所述的厌氧池和低氧池之间、低氧池与缺氧池之间、缺氧池与好氧池之间均分别通过连接管相连。
在所述的缺氧池、厌氧池和好氧池中分别设一组搅拌器,在所述的低氧池中设三组搅拌器,在所述的缺氧池设两组搅拌器。
在所述的低氧池底部设有三组可调式空气泵,在所述的好氧池底部设有一组可调式空气泵。
所述的一种低耗连续流生活污水处理反应器的氮磷高效去除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启动反应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86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