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设备的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87420.6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36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胜;丁杰;曾亚平;臧晓斌;刘海涛;李华;饶沛南;夏亮;李振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B61C17/0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周长清;蒋维特 |
地址: | 4120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渡结构 减振组件 过渡设备 减振装置 车体 轨道交通设备 安装方便 安装结构 安装目标 车体安装 改变设备 轨道交通 减振目标 减振效果 设备安装 灵活 构建 减振 整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设备减振装置,包括第一过渡结构(1)、第二过渡结构(2)和减振组件(3);所述减振组件(3)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渡结构(1)和第二过渡结构(2)之间;所述第一过渡结构(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目标设备的设备安装接口;所述第二过渡设备上设备有用于将第二过渡设备安装至车体上的车体安装接口。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更改变设备和车体既有安装结构的基础上,可根据不同减振目标灵活构建减振组件,实现设备的整柜减振,具有安装方便、灵活、减振效果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减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设备的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机车、动车和城轨领域对变流器等产品振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变流器内在的振动通过连接结构传递到车体,影响乘车舒适性,这方面动车和城轨比较关注;另一方面车体的振动也会通过连接结构传递到变流器,影响变流器内电子器件的可靠性与寿命,这方面机车表现明显。因此有必要采取合适的减振措施来隔离和减少这种振动的相互传递。
目前,隔离和减少变流器与车体间振动传递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安装合适的减振器,这种方式减振效果明显,可靠性较高且成本较低,但减振器安装需要在车体与变流器柜体之间有合适的安装接口形式。考虑到安装接口往往是由主机厂从整车性能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往往无法满足减振器安装接口形式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于现场运行车辆变流器实施减振改造的情况,由于对车体和变流器实物进行减振接口方式改造,往往成本和改造难度较大,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需要更改变设备和车体既有安装结构的基础上,可根据不同减振目标灵活构建减振组件,实现设备的整柜减振的用于轨道交通设备的减振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设备减振装置,包括第一过渡结构、第二过渡结构和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渡结构和第二过渡结构之间;所述第一过渡结构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目标设备的设备安装接口;所述第二过渡设备上设备有用于将第二过渡设备安装至车体上的车体安装接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过渡结构的减振组件安装面上设置有减振器安装接口;在所述第二过渡结构的减振组件安装面上设置有减振器安装接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过渡结构的第一阶固有频率大于减振目标频率的N倍;所述第二过渡结构的第一阶固有频率大于减振目标频率的M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N的值为1.4;所述M的值为1.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振组件由至少一个减振器组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振器在目标减振方向的固有频率小于目标激励频率的K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K的值为0.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减振组件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在其边长方向的水平偏离小于边长的L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L的值为0.0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通过引入具有第一过渡结构和第二过渡结构,将减振组件安装在第一过渡结构和第二过渡结构之间的减振装置,不需要对车体和目标设备的安装接口尺寸和结构形式进行修改,可以实现不受安装接口形式限制的目标设备与车体之间的减振,并能确保减振效果及工程可行性。
2、本发明可根据减振目标灵活选用减振组件,可方便的根据减振目标进行现场改造,降低了减振设计及改造的难度及成本。
3、本发明的减振组件的布置不受目标设备的安装接口的限制,能最大程度满足模态解耦要求,提高减振方案的减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74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