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离合变速器功能安全监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286494.8 | 申请日: | 2017-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92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 发明(设计)人: | 吕崇明;万朕东;宋勇道;何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61/02 | 分类号: | F16H61/02;F16H59/14;F16H59/40;F16H59/46;F16H59/70;F16H61/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 地址: | 20180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 变速器 功能 安全 监控 方法 | ||
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功能安全监控方法,通过实时监测车辆行驶状态获得变速器输出扭矩和车速变化率,在得到变速器输出扭矩后进行扭矩合理性判断,当输出扭矩小于两倍发动机反拖扭矩折算的变速器输出扭矩,且此时车速变化率小于阈值时,则认为变速器系统存在非预期减速的风险,从而立即进入安全状态:打开双离合器,关断所有执行器及其供电,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针对变速器可能产生的非预期减速的风险,通过计算变速器输出扭矩及车速变化率,建立变速器功能安全监控机制,即监控由于双离合变速器故障导致的车辆非预期减速的监控策略,按照ISO26262标准,本方法在控制车辆不出现异常减速情况下的安全等级可以达到ASIL的C等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双离合器控制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功能安全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是变速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除需要完成变速器控制的相关工作外,还需要与发动机管理系统(ECM)、电子车身稳定系统(EBCM)等控制单元通过CAN总线进行通信,以实施多系统的协调控制,因此其控制功能与整车的安全性能十分密切。当变速器出现功能安全相关的故障时,必须进入安全的行驶状态,保证车辆以安全的模式行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仅仅对变速器输出扭矩进行计算,并未对输出扭矩进行监控和合理性判断,无法有效识别变速器输出扭矩异常造成的非预期减速风险等不足,提出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功能安全监控方法,针对变速器可能产生的非预期减速的风险,通过计算变速器输出扭矩及车速变化率,建立变速器功能安全监控机制,即监控由于双离合变速器故障导致的车辆非预期减速的监控策略,按照ISO26262标准,本方法在控制车辆不出现异常减速情况下的安全等级可以达到ASIL的C等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离合变速器功能安全监控方法,通过实时监测车辆行驶状态获得变速器输出扭矩和车速变化率,在得到变速器输出扭矩后进行扭矩合理性判断,当输出扭矩小于两倍发动机反拖扭矩折算的变速器输出扭矩,且此时车速变化率小于阈值时,则认为变速器系统存在非预期减速的风险,从而立即进入安全状态:打开双离合器,关断所有执行器及其供电,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所述的车辆行驶状态是指:采集来自车辆上的传感器的输入/输出轴转速信号、离合器转速信号、拨叉位置信号、离合器压力信号以及采集来自车辆上CAN的车速信号、发动机扭矩信号、发动机转速信号。
所述的车辆行驶状态,优先对传感器信号和CAN网络信号经校验后再进行输出扭矩和车速变化率计算,该校验是指:当传感器出现短路、开路、卡滞等故障时,此时传感器信号不可信,则直接进入安全状态,即打开双离合器;当CAN网络信号出现帧丢失、CRC校验故障、Alive Counter错误等故障时,此时CAN信号不可信,则进入安全状态,即打开双离合器。
所述的变速箱输出扭矩是指:通过检测变速器实际挡位以及奇偶离合器开闭状态,得到离合器扭矩,并计算得出变速器输出扭矩。
所述的车速变化率是指:通过输出轴转速信号转成车速信号,根据采样周期,计算车速变化率。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CAN网络信号和传感器信号计算获得变速器输出扭矩,并结合车速信号进行扭矩合理性监控,当输出扭矩异常时,则立即进入安全状态。通过该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车辆由于变速器输出扭矩异常而导致的非预期减速风险,从而满足整车系统对变速器功能安全开发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7速双离合变速器电控系统简图;
图2为本发明流程示意图;
图3为变速器实际挡位判断流程示意图;
图4为变速器奇、偶离合器状态判断流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64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生态水文传感器网络自动观测系统
- 下一篇:ETC车道设备检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