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的一体化集成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86123.X | 申请日: | 2017-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61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许鹏;吴云涛;陈永保;侯瑾;李梦西;史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D11/00 | 分类号: | F24D11/00;F24D11/02;F24D12/02;F24D19/1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可再生能源 互补 利用 一体化 集成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的一体化集成控制装置,用于太阳能地热能互补利用系统的控制,该装置包括壳体、控制模块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循环水泵,所述的循环水泵分别通过电动三通阀和管道与设置在壳体外壁上的接头连接,所述的控制模块通过控制循环水泵和电动三通阀的启闭实现不同类别的多种工作模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集成化、模块化的特点,并且便携性和互换性较强,有利于批量化生产和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节能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的一体化集成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有力的能源保障。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短缺以及化石能源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也越发明显。
英国石油公司(BP)发布的2012年《世界能源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占据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71%,在未来20年将增长80%。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也随之产生了较大的能源缺口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大力开发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改善国民生存环境,提高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
现有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包括太阳能热水技术、地源热泵技术、浅层土壤蓄热技术、沼气供暖技术等。在农村地区,常见的利用方式多为太阳能热水器,但阴雨天和冬季光照不强时其可靠性较低。地源热泵或浅层地埋管蓄热技术单独利用时也存在出力不足,采暖热舒适性较差,生活热水制备不保证率偏高等情况。针对这一问题,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技术,如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空气能辅助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泵辅助沼气池采暖等。但通常无法兼顾采暖和生活热水两种需求,其能耗较高,设备系统较为庞大,不利于进一步的研发和未来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整体模块化、易于改造、适用多种情况的用于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的一体化集成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的一体化集成控制装置,用于太阳能地热能互补利用系统的控制,该装置包括壳体、控制模块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循环水泵,所述的循环水泵分别通过电动三通阀和管道与设置在壳体外壁上的接头连接,所述的控制模块通过控制循环水泵和电动三通阀的启闭实现不同类别的多种工作模式。
所述的壳体内分别设有八个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和四个电动三通阀,所述的循环水泵的输出端与第四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连接,输入端与第三电动三通阀的#1出水侧连接,第三电动三通阀的#2出水侧与第三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连接,进水侧与第四电动三通阀的进水侧连接,所述的第四电动三通阀的#1出水侧与第七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2出水侧与第八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连接,第一电动三通阀的进水侧与第一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连接,#1出水侧与第二电动三通阀的进水侧连接,#2出水侧与第二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连接,所述的第二电动三通阀的#1出水侧与第五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连接,#2出水侧与第六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连接。
所述的第一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和第四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分别与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连接,所述的第二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和第三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分别与集群地埋管连接,所述的第五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和第七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分别与生活热水水箱连接,所述的第六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和第八聚丁烯外丝直接接头分别与采暖缓冲水箱连接。
当太阳能地热能互补利用系统不设置地源热泵时,所述的采暖缓冲水箱直接与用户采暖需求端连接,当太阳能地热能互补利用系统设置地源热泵时,所述的地源热泵设置在用户采暖需求端之后,分别与采暖缓冲水箱、用户采暖需求端和集群地埋管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61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