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低速柴油机的带液压旋阀器的排气阀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82313.4 | 申请日: | 2017-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98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2 |
发明(设计)人: | 丁宇;王彬;随从标;赵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L9/10 | 分类号: | F01L9/10;F01L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低速 柴油机 液压 旋阀器 气阀 装置 | ||
1.一种应用于低速柴油机的带液压旋阀器的排气阀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排气阀部分、排气阀控制部分;
排气阀部分包括气缸盖体、阀座、排气阀阀盘、阀杆、旋阀器,阀座设置在气缸盖体下端,阀杆连接排气阀阀盘并设置在气缸盖体里,气缸盖体上分别设置气缸盖体进油孔和气缸盖体出油孔,气缸盖体里自上而下依次安装上密封块、旋阀器、下密封块,上密封块和下密封块分别与气缸盖体过盈配合,阀杆依次穿过上密封块、旋阀器、下密封块,并与旋阀器固定相连,旋阀器与上密封块之间形成上密封腔,旋阀器与下密封块之间形成下密封腔,旋阀器包括旋阀器壳体、中心轴,中心轴位于旋阀器壳体里,中心轴装有叶片,旋阀器壳体上设置旋阀器进油孔和旋阀器出油孔,气缸盖体上开有油槽,油槽的位置与旋阀器出油孔的位置相对应,气缸盖体进油孔与旋阀器进油孔的位置相对应;
排气阀控制部分包括泵体、开阀伺服油路、开阀回油油路、关阀伺服油路、关阀回油油路,泵体里设置柱塞、推杆、滚轮,推杆上端连接柱塞,推杆下端连接滚轮,滚轮的下方设置凸轮,泵体侧面分别设置泵体第一进油孔、泵体第二进油孔、泵体第一出油孔,泵体上端设置泵体第二出油孔,开阀伺服油路分别连通泵体第一出油孔和气缸盖体进油孔,开阀回油油路分别连通关阀伺服油路和曲轴箱,关阀伺服油路连通泵体第二出油孔和气缸盖体出油孔,关阀回油油路分别连通曲轴箱和开阀伺服油路,开阀伺服油路上设置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阀位于泵体出油孔处,第二单向阀位于开阀伺服油路与关阀回油油路连通处,开阀回油油路上设置第一两位两通换向阀,关阀伺服油路上设置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第三单向阀位于泵体第二出油孔处,第四单向阀位于关阀伺服油路与开阀回油油路连通处,开阀回油油路通过第一两位两通换向阀与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之间的关阀伺服油路相通,关阀回油油路上设置第二两位两通换向阀和节流阀,关阀回油油路通过第二两位两通换向阀与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之间的开阀伺服油路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低速柴油机的带液压旋阀器的排气阀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油槽连接旋阀器叶片的叶间腔和上密封腔,油槽的宽度为1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低速柴油机的带液压旋阀器的排气阀装置,其特征是:叶片与旋阀器壳体之间的距离为0.0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低速柴油机的带液压旋阀器的排气阀装置,其特征是:凸轮从基圆向顶点方向转动即上升行程时,柱塞关闭泵体第一进油孔,当泵体的腔内油压大于第一单向阀的弹簧预紧力时,油液经开阀伺服油路进入旋阀器叶片的叶间腔,叶片旋转同时带动阀杆旋转,叶片间的油液经旋阀器出油孔、油槽流向上密封腔,推动旋阀器和阀杆下行,气缸盖体进油孔与上密封腔相通,第一两位两通换向阀处于常开位,下密封腔的油液经第一两位两通换向阀常开位流向曲轴箱;随着凸轮继续上行,泵体第一出油孔关闭,柱塞与液压活塞中间的油液油压大于第三单向阀弹簧预紧力时,油液经关阀伺服油路进入下密封腔,推动旋阀器上行,第二两位两通换向阀处于常开位,上密封腔的油液经气缸盖体进油孔、第二两位两通换向阀常开位、节流阀流向曲轴箱,排气阀阀盘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低速柴油机的带液压旋阀器的排气阀装置,其特征是:凸轮从基圆向顶点方向转动即上升行程时,柱塞关闭泵体第一进油孔,当泵体的腔内油压大于第一单向阀的弹簧预紧力时,油液经开阀伺服油路进入旋阀器叶片的叶间腔,叶片旋转同时带动阀杆旋转,叶片间的油液经旋阀器出油孔、油槽流向上密封腔,推动旋阀器和阀杆下行,气缸盖体进油孔与上密封腔相通,第一两位两通换向阀处于常开位,下密封腔的油液经第一两位两通换向阀常开位流向曲轴箱;随着凸轮继续上行,泵体第一出油孔关闭,柱塞与液压活塞中间的油液油压大于第三单向阀弹簧预紧力时,油液经关阀伺服油路进入下密封腔,推动旋阀器上行,第二两位两通换向阀处于常开位,上密封腔的油液经气缸盖体进油孔、第二两位两通换向阀常开位、节流阀流向曲轴箱,排气阀阀盘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8231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极加工用治具
- 下一篇:一种真空镀膜轮毂快速拆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