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78079.8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6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袁和和;陈吉纯;王炯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四季景山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0 | 分类号: | E02B3/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弘邦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44236 | 代理人: | 张钇斌 |
地址: | 51052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区 河道 防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城区河道的防汛装置,尤其是在满足防汛防洪安全基础上兼顾生态景观效果的防汛墙。
背景技术
城区河道特别是中大型河道除了水利功能外,首先是要保证防汛防洪安全,然后再构建具有生态和景观作用的沿岸带。
为保证防汛防洪安全,城区河道沿岸多采用直壁式防汛墙。随着城市更新改造以及生态建设的全面推进,具有生态、景观和城市开敞空间等功能的河道成为了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年久风化、破落、硬质的直壁式防汛墙以及斜坡式的水泥或石块护岸与城市环境越来越不适应,严重影响了城市风貌。
河岸带生态系统位于河流与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的区域,其范围包括河流廊道的高低水位之间(水位变幅区)以及从河流高水位至被洪水影响的高低区域(洪泛区),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河岸带生态系统是地表水与地下水动态交换过程的载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缓解生活压力等一系列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
城镇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于人为干扰更加频繁,土地利用强度更高,社会经济活动更加集中,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更为突出。人类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中,对城镇河流进了全方位、大规模、高频次的干预,如裁弯取直、河道横断面几何化、河床材料硬质化等工程措施,使河流形态趋于均一化和非连续化。河水限制在渠道内使河岸带丧失了河水的周期性冲刷作用,导致河岸带土壤湿度降低、河滩湿地萎缩以及水生植被退化;河道截弯取直使水流加速、水位下降,使自然的河道迁移过程减少,影响河岸带湿地的形成和发展,河岸带沉积作用和植物恢复沉积层丧失;硬质材料的应用隔离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使河床下的潜层水得不到补充,进而丧失了潜水层的功能,影响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发育。同时河岸带地表采用大量的不透水性材料,降低了土壤的下渗能力;同时城市排水管网改变了河岸带的排水方式,雨水径流绕过河岸带生态系统,直接通过排水管网进入河流;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增加随雨水径流进入河流,影响水质。上述过程导致大量的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河岸带的土壤湿度下降以及地下水位的降低,进而对河岸带土壤、植被和微生物过程产生不利影响,是城镇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
出于防洪安全考虑的直壁式防汛墙,由于年久风化陈旧严重影响城市风貌,直壁式防汛墙隔断了水域生态系统到陆域生态系统的任何过渡,直壁式防汛墙阻碍了人与水的亲近(人天生亲水性)等,直壁式防汛墙的许多负面影响越来越被认识到,所以城区直壁式防汛墙的改造成为了城市更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许多直壁式防汛墙的改造方式是部分拆出原防汛墙,原防汛墙高度降到高水位,防汛功能后退,或石块护岸或梯级后退等方式来构建滨水空间,这些改造方式均缺乏水域生态系统到陆域生态系统过渡的沿岸带(或湿地系统),更多考虑的是景观提升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满足防汛防洪安全基础上兼顾生态作用和景观效果的城区河道防汛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城区河道防汛墙,包括防汛墙体、防汛防洪平台、生态景观斜坡,所述防汛墙体垂直设置,所述防汛防洪平台水平设置且其一端与所述防汛墙体的底部连接,所述生态景观斜坡的下端固定在所述防汛墙体的顶部,所述生态景观斜坡和防汛防洪平台设于所述防汛墙体的同一侧。
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其结构显著不同于现有常用的直壁式防汛墙,所述生态景观斜坡上可种植各种生态植物,不仅丰富了沿岸带的景观,提升景观效果,而且新种植的植物能够减缓谁的流速,促进水位变幅区内营养物质的沉积,加速流动水体沿岸带生态系统的发育和恢复,对水体污染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墙体的高度不低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常水位。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与所述生态景观斜坡上端的垂直高度不低于防洪要求的标高。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墙体的上端还连接有垂直设置的护栏。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从与防汛墙体底部连接端到另一端的宽度不小于3米。
作为本发明所述城区河道防汛墙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汛防洪平台上设有上下连通的通透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四季景山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四季景山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80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桌(BAOBAB‑TT‑S108)
- 下一篇:餐桌(RS‑109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