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组合弹性自适应机翼变后掠机构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76472.3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46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董彦非;余斌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空学院 |
主分类号: | B64C3/40 | 分类号: | B64C3/40;F16K1/00;F16K31/122;F16K31/126 |
代理公司: | 61204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慕安荣 |
地址: | 710077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弹性 自适应 机翼 变后掠 机构 控制 方法 | ||
一种组合弹性自适应机翼变后掠机构及控制方法,固定导杆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中心,并使该固定导杆一端的连接盘的外圆周表面与壳体一端端口处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滚动导套套装在该固定导杆的另一端。活动导杆的内端套装在所述固定导杆和滚动导套上,并使该活动导杆的内表面与所述固定导杆的外表面和滚动导套的外表面之间均间隙配合;所述活动导杆外端的内表面与接头的外表面螺纹连接。在所述接头的外端分布有机翼连接接头轴承安装孔。本发明减少了控制计算机、液压系统等驱动元件,使得整个变后掠机构重量轻;并且控制规律的实现完全由较长寿命的机械装置实现,相比于电子设备,可靠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设计领域,具体是一种组合弹性自适应机翼变后掠机构。
背景技术
采用变后掠机翼的飞机因能较好的兼顾飞机低速飞行和高速飞行的气动要求,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飞机设计结构,如美国的F-14、F-111、B-1B、前苏联的米格-23等。这些飞机的变后掠翼方案多采用电控液压驱动方式完成,即根据飞行速度和高度的要求,由控制计算机发出控制指令,由液压伺服装置完成机翼后掠角度的驱动控制。在这些飞机中,由于机翼后掠角度变化的需要,结构上设置了较为沉重而复杂的的变速传动装置,同时又需要液压机构驱动变后掠机翼运动,使得飞机增重较多。
由于变后掠翼飞机的优点突出,因此,变后掠机翼结构研究一直飞机设计的研究热点。如西北工业大学张炜等人申请的“一种伸缩式变形机翼传动机构”(公开号CN101857084A)设计了由电动机构驱动减速机构实现机翼后掠角度的变化。再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冷劲松等人申报的专利(公开号CN101028866)设计了一种由记忆合金为驱动能量源,驱动相应机构完成机翼后掠角度的控制。这些结构不再以液压能作为变后掠机翼驱动的动力,从结构上减小了液压系统部附件的重量,但仍需要电动机构或控制装置,即仍有部分能量部分的额外重量。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重量重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组合弹性自适应机翼变后掠机构及控制方法。
本发明包括壳体、接头、小弹簧调整螺套、金属膜盒、弹簧座、撑套、小弹簧调整锥套、大弹簧调整锥套、小弹簧、滚动导套、活动导杆、大弹簧、外壳体、固定导杆和压力调节阀。其中,固定导杆位于所述壳体内的中心,并使该固定导杆一端的连接盘的外圆周表面与壳体一端端口处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滚动导套套装在该固定导杆的另一端。所述活动导杆的内端套装在所述固定导杆和滚动导套上,并使该活动导杆的内表面与所述固定导杆的外表面和滚动导套的外表面之间均间隙配合;所述活动导杆外端的内表面与接头的外表面螺纹连接。在所述接头的外端分布有机翼连接接头轴承安装孔。
弹簧座套装在该活动导杆的圆周表面上,并使该弹簧座内端的内表面与所述活动导杆的外表面间隙配合,使该弹簧座外端端面与套装在所述小弹簧调整螺套上的金属膜盒底座的内端面固定连接;
所述弹簧座中部外圆周上均布的四个凸块分别嵌入壳体另一端内表面上的四个滑槽中,便于该滑槽间隙配合。
所述大弹簧套装在所述活动导杆和固定导杆的外圆周表面,并使该大弹簧一端的端面与所述固定导杆上的连接盘的内端面贴合,该大弹簧另一端位于所述弹簧座小直径端的外圆周表面与壳体内表面之间的圆环腔内,并使该端端面与所述弹簧座中部的外端面贴合。小弹簧套装在所述活动导杆上,并使该小弹簧的端面与所述弹簧座小直径端的内端面贴合,另一端与套装在所述固定导杆与所述接头连接一端的小弹簧调整螺套的内端面贴合。所述小弹簧调整锥套位于所述弹簧座小直径端内,并使该小弹簧调整锥套上的四个弧形插块分别装入弹簧座小直径端端面上的四个弧形插槽内。所述大弹簧调整锥套套装在所述弹簧座小直径端的外表面,并使该大弹簧调整锥套的一端固定在该弹簧座中部的外端面上。所述撑套的一端套装在所述小弹簧调整螺套内端的外表面,并固定在金属膜盒的内端面上;该撑套另一端的各弧形撑板端头的凸缘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大弹簧调整锥套的内表面接触,所述各凸缘的内表面分别与所述小弹簧调整锥套的外表面接触。
所述金属膜盒通过导管与压力调节阀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空学院,未经西安航空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64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翼
- 下一篇:手控高度档位的速度自适应机翼变后掠机构及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