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废料收集功能的汽车配件用气动冲床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75139.0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7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沈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高精特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0B1/38 | 分类号: | B30B1/38;B30B15/02;B21D4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31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废料 收集 功能 汽车配件 气动 冲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动冲床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有废料收集功能的汽车配件用气动冲床。
背景技术
冲床就是一台冲压式压力机。在国民生产中,冲压工艺由于比传统机械加工来说有节约材料和能源,效率高,对操作者技术要求不高及通过各种模具应用可以做出机械加工所无法达到的产品这些优点,因而它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冲压生产主要是针对板材的。通过模具,能做出落料,冲孔,成型,拉深,修整,精冲,整形,铆接及挤压件等等,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我们用的开关插座,杯子,碗柜,碟子,电脑机箱,甚至导弹飞机……有非常多的配件都可以用冲床通过模具生产出来。
气动冲床利用压缩机产生的高压气体,通过管道将压缩气体输送至电磁阀,通过脚踏开关来控制电磁阀的动作来控制气缸的工作和返回,从而达到冲孔的目的。气动冲床采用先进的光电保护技术,可以实现安全性能的大幅提升,电脑计数与程序的配合,可以实现无人值守的加工流程,大大提升了工作的效率,降低生产的成本。在各种金属及非金属管材、板材的冲孔领域,强稳气动冲床大都采用电动冲床来完成,电动冲床不仅噪音大污染环境、自身复杂的结构部件决定其造价高、维修难度大、维修成本高、机体笨重,而且耗电多。工作时操作复杂,故障率高,安全隐患大。
实现从汽车制造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需要以强大的零部件产业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快速发展,企业自主创新意识逐渐增强,行业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提升。但总体来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因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产品,众多中小汽配企业多年来在产业低端的同质化竞争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甚至这种情况已经从国内发展到了国外。
“十二五”期间,支撑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的诸多内外部因素正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面临着国内汽车产业调整、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行业本身及整个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提高汽车零部件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建设汽车强国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进入汽车大国的行列,汽车消费品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汽车保有量逐渐增加,汽车报废量也逐年攀升,汽车报废过程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若不经过拆解处理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后可利用的一部分旧件经过再制造可再次实现使用价值,创造经济效益。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人们的健康生活及汽车产业结构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是一种“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
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废旧汽车最经济的修复手段,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完善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发展服务体系,包括废旧部件回收体系,逆向物流系统等,对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针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现有冲床生产中使用的冲床无废料收集装置,因此冲压生产中从模具内落下的废料会直接落在冲模槽内,但废料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很容易造导致产品变形,清理时需要将废料从冲模槽中挖出,工作量大,而且冲模槽内容易残留废料,影响产品的冲击质量,因此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废料收集功能的汽车配件用气动冲床,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冲压生产中从模具内落下的废料会直接落在冲模槽内,但废料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很容易造导致产品变形,清理时需要将废料从冲模槽中挖出,工作量大,而且冲模槽内容易残留废料,影响产品的冲击质量等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高精特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高精特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51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