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空两栖飞行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73416.4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5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卢迪;曹军军;曾铮;刘纯虎;连琏;马厦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B63G8/00;B64D4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机构 飞行机构 摄像机构 飞行器 观测 回收 电机支撑杆 环境信息 机构设置 空中飞行 自动出水 观测器 可重复 基站 外接 维度 监控 拓展 联合 | ||
1.一种海空两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外接一天线;
飞行机构,所述飞行机构通过电机支撑杆设置在所述控制机构的上方,所述飞行机构与所述控制机构连接;
电源机构,所述电源机构设置在所述控制机构的下方,所述电源机构与所述控制机构连接;
抛载机构,所述抛载机构设置在所述电源机构的下方,所述抛载机构与所述控制机构连接;
摄像机构,所述摄像机构设置在所述抛载机构的下方,所述摄像机构与所述控制机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空两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机构包括:
电机水密耐压罩,所述电机水密耐压罩与所述电机支撑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机水密耐压罩为贯通的中空圆柱形结构;
电机水密耐压罩上端盖及电机水密耐压罩下端盖,所述电机水密耐压罩上端盖及所述电机水密耐压罩下端盖分别设置在所述电机水密耐压罩上端和下端的开口处;
电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水密耐压罩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伸出所述电机水密耐压罩上端盖;
桨毂,所述桨毂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
螺旋桨叶,所述螺旋桨叶设置在所述桨毂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空两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包括:
电子舱耐压壳体,所述电子舱耐压壳体为贯通的中空圆柱形结构;
电子舱耐压壳体上端盖及电子舱耐压壳体下端盖,所述电子舱耐压壳体上端盖及所述电子舱耐压壳体下端盖分别设置在所述电子舱耐压壳体上端和下端的开口处;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电子舱耐压壳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空两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机构包括:
电池舱耐压壳体,所述电子舱耐压壳体为中空的圆柱形结构,所述电子舱耐压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电子舱耐压壳体下端盖连接;
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设置在所述电池舱耐压壳体内;
电池舱耐压壳体端盖,所述电池舱耐压壳体端盖设置在所述电池舱耐压壳体的端部开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空两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元包括:
电池架上面板及电池架下面板,所述电池架上面板及所述电池架下面板间隔设置;
支杆,所述支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池架上面板及所述电池架下面板连接;
所述电池架上面板、所述电池架下面板及所述支杆形成电池组框架;
电池,所述电池设置在所述电池组框架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海空两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池舱耐压壳体的侧部设有壳体槽口,探测仪插入所述壳体槽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海空两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抛载机构包括:
尾部导流罩,所述尾部导流罩设置在所述电池舱耐压壳体端盖上;
抛载单元,所述抛载单元设置在所述尾部导流罩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海空两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抛载单元包括:
抛载连接段,所述抛载连接段为长方体;
抛载组件,所述抛载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抛载连接段的侧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海空两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抛载组件包括:
电磁铁水密耐压壳,所述电磁铁水密耐压壳设置在所述抛载连接段的侧部;
通电消磁电磁铁,所述通电消磁电磁铁设置在所述抛载连接段的侧部;
电磁铁延伸件,所述电磁铁延伸件与所述通电消磁电磁铁的吸合面吸合;
所述电磁铁延伸件与所述通电消磁电磁铁设置在所述电磁铁水密耐压壳内,所述电磁铁延伸件的凸台从所述电磁铁水密耐压壳端部的圆形开口中凸出;
磁性抛载块,所述磁性抛载块设置在所述电磁铁延伸件的凸台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海空两栖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机构包括:
摄像头玻璃耐压罩,所述摄像头玻璃耐压罩设置在所述尾部导流罩端部的尾部导流罩端盖上;
高清水下摄像头,所述高清水下摄像头设置在所述尾部导流罩端盖上,所述高清水下摄像头位于所述摄像头玻璃耐压罩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7341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潜体可收放式小水线面两栖船
- 下一篇:一种用于飞行汽车的手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