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碳锰钢两相区亚温正火细化组织的热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69854.3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9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马陶然;刘建军;陈建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东舟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28 | 分类号: | C21D1/28;C21D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傅海鹏 |
地址: | 435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锰钢 两相 区亚温 正火 细化 组织 热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铁冶金行业中大型碳锰钢锻材的热处理方法,尤其是指中碳锰钢锻材的热处理方法。中碳锰钢经过两相区亚温正火热处理后,晶粒明显细化、塑性和韧性显著提高。
背景技术
国内外中碳锰钢大型锻材锻造完毕后均进行Ac3+30~50℃完全奥氏体化温度正火处理,如070M55中碳锰钢根据BS970-1983标准采用840℃完全奥氏体化保温后空冷的热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在热处理过程中,特别是大型锻材由于保温时间过长,会导致晶粒长大,并且易产生网状组织、粗晶或者混晶等现象,使中碳锰钢力学性能下降并且不稳定,无法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或用户要求。因此开发一种在Ac3线附近的亚温正火细化热处理方法,可显著细化晶粒,消除铁素体网状组织、粗晶或者混晶等现象,特别是塑性和韧性得到明显提高,突破中碳锰钢不能作为中大型锻材使用的瓶颈,使中碳锰钢可作为大型锻材的使用,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中碳锰钢常规热处理工艺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中碳锰钢两相区亚温正火细化组织的热处理方法,旨在解决热处理过程中出现网状组织、粗晶或者混晶等现象而导致中碳锰钢力学性能下降,而采用本发明的热处理方法,可显著细化晶粒,消除网状组织、粗晶或者混晶等现象,特别是塑性和韧性得到明显提高,从而提高力学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碳锰钢两相区亚温正火细化组织的热处理方法,该方法步骤的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以≤80℃/小时升温速度加热到稍低于Ac3线温度(即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区的中上部的亚温区间),按锻材的有效厚度或者直径以40-60mm/小时在此温度上保温。
随后,冷却至钢的Ac1线+20~30℃温度处(即靠近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区的下限温度)保温,保温时间按锻材的厚度或者直径按25-35mm/小时计算,然后出炉空冷或风冷。。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
1)本发明采用在两相区采用亚温正火处理后可显著细化晶粒,消除网状组织、粗晶或者混晶等现象。
2)本发明能在保证高强度的同时,还可以达到良好的强韧性要求。
3)相比传统正火热处理方法,提高了钢的塑韧性,改善了力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中碳锰钢两相区亚温正火热处理正火工艺曲线。
图2为传统的070M55根据BS970-1983标准推荐的840℃正火处理后的微观组织照片。
图3为070M55中碳锰钢在810℃保温10h后炉冷至740℃保温12h再转空冷热处理后微观组织照片。
图4为070M55中碳锰钢在790℃保温10h后炉冷至740℃保温12h再转空冷热处理后微观组织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中碳锰钢两相区亚温正火细化组织的热处理方法(新工艺1),其热处理工艺过程如下:
首先将成份为C:0.55%、Si:0.3%、Mn:0.7%、Cr:0.20%、P0.020%、S0.015%、Ni:0.05、Mo0.05、Cu0.20的070M55中碳锰钢(规格为φ250-700mm)出口棒材锻材装入热处理炉中,以≤80℃/小时升温速度加热到810℃(即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区的中上部的亚温区间),并按锻材的厚度或者直径以55mm/小时在此温度上保温。随后随炉冷却至740℃(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区的下限温度)保温,保温时间按锻材的厚度或者直径按30mm/小时计算,然后出炉空冷。新工艺1与常规正火工艺条件下检测的力学性能对比见表2中所示。
表1:两种热处理工艺下检测的力学性能(力学取样部位:距表面~12.5mm处)
实施例二
一种中碳锰钢两相区亚温正火细化组织的热处理方法(新工艺2),其热处理工艺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东舟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东舟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98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掘、支、锚、钻一体式综掘机
- 下一篇:一种机载回转升降转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