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u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69234.X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18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田阳;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07 | 分类号: | C09K11/07;G01N21/64 |
代理公司: | 31257 上海麦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董红曼 |
地址: | 20006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荧光探针 生物传感技术 双光子荧光 定量检测 高选择性 合成石墨 配体结合 生物传感 探针荧光 细胞成像 荧光成像 荧光寿命 氮化碳 量子点 荧光 构建 配体 探针 猝灭 制备 合成 细胞 应用 | ||
1.一种Cu+荧光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Cu+配体的制备
(1-1)在氢溴酸中,式(1)羟乙基硫醚与硫脲进行过夜回流,即第一反应;然后加入氢氧化钠进行过夜回流,即第二反应,得到油状物式(2)2-乙硫基硫醇;所述反应过程如下反应式(a)所示:
(1-2)在有机溶剂中,钠和式(2)2-乙硫基硫醇进行过夜回流,即第三反应;冷却至室温后,和双(2-氯乙基)胺盐酸盐回流反应,即第四反应,最终纯化后得到式(3)Cu+配体;所述反应过程如下反应式(b)所示:
(2)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GCNQD的制备
(2-1)式(4)三聚氰胺煅烧:氮气气氛下分段煅烧,得到块状石墨相氮化碳;式(4)三聚氰胺在煅烧过程中形成式(5)七嗪环,继续升温后得到式(6)块状石墨相氮化碳;所述反应过程如下反应式(c)所示;
(2-2)超声:将块状石墨相氮化碳在有机溶剂中超声,得到片状石墨相氮化碳;
(2-3)将片状石墨相氮化碳在高温下反应12h,然后溶于水,进行超声得到所述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GCNQD;
(3)Cu+荧光探针的制备
(3-1)步骤(2)制备的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GCNQD和支化聚乙烯亚胺PEI进行反应,得到PEI包裹的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
(3-2)在有机溶剂中,PEI包裹的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乙醛酸、步骤(1)所制备的式(3)Cu+配体进行反应,得到所述Cu+荧光探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1)中,所述第一反应的温度为100℃-120℃;所述第二反应的温度为100℃-120℃;所述羟乙基硫醚、硫脲、氢溴酸、氢氧化钠的摩尔比为(4-5):(4-5):(7-8):(8-10);
步骤(1-2)中,所述第三反应的温度为100℃-120℃;所述第四反应的温度为100℃-120℃;所述钠、式(2)2-乙硫基硫醇、双(2-氯乙基)胺盐酸盐的摩尔比为(23-24):(2-3):(4-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1)中,所述煅烧的温度为350℃-600℃;
步骤(2-2)中,所述超声的时间为12h-24h;
步骤(2-3)中,所述高温为140℃;所述高温的操作时间为10h-12h;所述超声的时间为0.5h-1h;
步骤(3-1)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室温;所述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GCNQD、支化聚乙烯亚胺PEI的摩尔比为20-25:0.9-1.2;
步骤(3-2)中,所述反应的温度为36℃-40℃;所述PEI包裹的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GCNQD、乙醛酸、Cu+配体的摩尔比为1:1:1。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之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的Cu+荧光探针。
5.将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Cu+荧光探针用于在体外和/或细胞内检测Cu+中的应用;其中,所述细胞不包括来源于人的细胞。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Cu+荧光探针在细胞成像与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7.一种体外Cu+的荧光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缓冲液中,将权利要求4所述的Cu+荧光探针与Cu+混合摇匀进行反应,在激发波长405nm下测定探针荧光强度,从而实现对Cu+的定量检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液为磷酸盐缓冲液;所述反应的温度为室温;所述反应的时间为30s-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未经华东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923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