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蒸发浓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69064.5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19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黄冲;冯自平;何世辉;李帅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D1/26 | 分类号: | B01D1/26;B01D1/30;F22B1/18;F01D15/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郝文婷;莫瑶江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蒸发 浓缩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蒸发浓缩系统,包括:通过发动机驱动水蒸汽压缩机对蒸汽进行加压的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具有至少一效加热蒸发部分的多效蒸发浓缩单元,所述多效蒸发浓缩单元设有废气余热锅炉;所述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的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排烟口与所述废气余热锅炉连通,所述废气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对所述多效蒸发浓缩单元的第一效加热蒸发部分的多效蒸发浓缩单元主加热器进行加热。本发明采用MVR和MEE两种蒸发单元构成,两单元通过废气余热锅炉12耦合在一起。发动机排出来的废气进入废气余热锅炉产生蒸汽,蒸汽通向加热器加热物料。由于利用发动机的排气废热,因此不需要额外的热能成本,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综合利用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蒸发浓缩系统。
背景技术
蒸发浓缩系统是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溶剂蒸发而离开溶液,不挥发的溶质仍然溶解在剩下的液体溶剂中,实现溶剂与溶质的分离。一般蒸发浓缩系统的热源是蒸汽,而通常是燃烧化石燃料获得蒸汽。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MVR)不同于传统的多效蒸发浓缩单元(Multi-Effect Evaporation,MEE),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是采用对将蒸发出来的二次蒸汽再压缩,提高压力和温度,返回蒸发器加热物料,实现蒸汽潜热的再次利用,理论上不需要使用鲜蒸汽,所有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比传统蒸发浓缩系统节能50-90%。通常的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采用电力作为能源。
但由于系统散热和物料带走热量,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出现热量不足情况,使实际蒸发压力低于设计目标蒸发压力,导致蒸发能力降低、系统效率降低,严重时影响系统运行。为了获得稳定的蒸发压力(使实际蒸发压力在设计目标蒸发压力范围内),通常需要向系统补充热量,对于没有额外热源的工厂来说,就需要用电来加热,耗费了宝贵的电力,增加用户的运行费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能源利用率不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蒸发浓缩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蒸发浓缩系统,包括:通过发动机驱动水蒸汽压缩机对蒸汽进行加压的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具有至少一效加热蒸发部分的多效蒸发浓缩单元,所述多效蒸发浓缩单元设有废气余热锅炉;
所述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的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排烟口与所述废气余热锅炉连通,所述废气余热锅炉产生的蒸汽对所述多效蒸发浓缩单元的第一效加热蒸发部分的多效蒸发浓缩单元主加热器进行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包括用于对从蒸发浓缩部分进料口进入的物料进行蒸发的蒸发浓缩部分、以及蒸汽压缩总成部分,所述蒸汽压缩总成部分包括所述水蒸汽压缩机和所述发动机,所述蒸发浓缩部分的出气口与所述水蒸汽压缩机的水蒸气压缩机入口连通,所述蒸发浓缩部分的进气口与所述水蒸汽压缩机的水蒸气压缩机排出口连通。
更进一步的,所述蒸发浓缩部分包括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蒸发罐和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主加热器,所述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蒸发罐的蒸汽排出口作为所述蒸发浓缩部分的出气口与所述水蒸汽压缩机的水蒸气压缩机入口连通,所述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主加热器的加热器进气口作为所述蒸发浓缩部分的进气口与所述水蒸汽压缩机的水蒸气压缩机排出口连通,所述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主加热器的加热器出料口与所述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蒸发罐的蒸发罐进料口连通。
再进一步的,所述蒸发浓缩部分还包括主循环泵,所述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蒸发罐的循环排料口、所述蒸发浓缩部分进料口分别与所述主循环泵的一端连通,所述主循环泵的另一端与所述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主加热器的加热器进料口连通。
更进一步的,所述机械蒸汽再压缩单元还包括废气余热回循环回路,所述废气余热回循环回路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发动机排烟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蒸发浓缩部分的蒸发浓缩部分进料口连通。
再进一步的,所述废气余热回循环回路包括热回收器,所述热回收器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的所述发动机排烟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蒸发浓缩部分的蒸发浓缩部分进料口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90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