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震动分导式混药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67940.0 | 申请日: | 2017-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0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杨尚中;赵波;丁水根;丁方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我可以高新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B4/30 | 分类号: | F42B4/30 |
代理公司: | 株洲市奇美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3105 | 代理人: | 肖美哲 |
地址: | 412200 湖南省株洲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震动 分导式混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震动分导式混药器,它是一种烟火药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鞭炮烟花生产过程中混合火药工序、是人工采用网格筛进行混药,必须反复多次筛和,由于烟火药在混合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另外,市场上也有采用封闭的火药转盘式混合器,火药在机械混合时,由于粉末间的相互作用,粉末与混合器内壁的相互作用,易产生热能,该热能在封闭的混合器中不易分散,热能聚集,易引发燃烧,而且由于混合器封闭,当燃烧刚产生时,不易被发现,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安全性较低;员工直接面对火药,危险程度高,极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同时,由于药物存在一定吸湿性,在春季和雨季时,空气中所含有水份较多,药物吸湿受潮,易结球,混药不均匀,特别是采用金属结构混合器,也有采用PV C;或或塑料材质结构,因而在秋冬干燥,高温的季节,极易产生大量静电,并无法释放,形成静电积累,当静电压差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容易产生放电现象,出现火花,引发爆炸;作业效率低,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便于操作、效率高、混药均匀和安全可靠的震动分导式混药器。
本发明的的技术方案:一种震动分导式混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震动分导式混药器包括框架、混药杆和震动器;
所述的框架内设有2~15层横向均布的混药杆,该混药杆两端固定在框架内侧,相邻之间的混药杆设有间距,下层的混药杆与对应的上层的混药杆为错位分布设置;
所述的框架内的混药杆为整根杆分布设置,或将整根杆切断两半对应设置,使其同层混药杆形成0.5~3mm的中间纵向间距;
所述的框架前外侧中间设有震动器接口,即震动器与震动器接口相连接。
所述的混药杆为碳纤维材料制成的圆柱杆,该混药杆的直径为2~15mm;
所述的同层相邻之间的混药杆的间距为1~6mm;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混药杆的间距为0.5~10mm。
所述的框架的数量为1个,或2~10个上下设置,框架与框架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
所述的各框架下方设有向下倾斜簸箕式下料斗,即向下倾斜簸箕式下料斗一端置于本框架下方,另一端伸至下框架上。
所述的框架设置在支架上,框架前后外侧对应各设有二个固定座,该框架通过弹性连接带与支架相连接,即弹性连接带一端固定在固定座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
本发明的技术要点:采用高导电性的碳纤维圆柱杆,该碳纤维圆柱杆在框架内多层排列,同层相邻之间的混药杆设有一定间隙。当火药输送进入框架内时,在震动器(气动)的作用下,火药从混药杆上分别向两侧向下分流,从而达到混和的目的。
本发明采用框架内碳纤维辊状式多层排列和气动方式混药,机械代替人工,实现人机分离、人药分离,集安全性、高效率、混药质量佳于一体;消除了安全隐患,解决了现有装置进行混药极易产生静电并由于无法释放而形成静电积累的难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便于操作、劳动强度低、效率高、混药均匀和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两个框架);
图2为框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混药杆在框架内上下层错位分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框架,2-混药杆,3-固定座,4-震动器接口,5-连接板, 6-下料斗,21-中间纵向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上述附图,一种震动分导式混药器,所述的震动分导式混药器包括框架1、混药杆2和震动器;
所述的框架1内设有5层横向均布的混药杆2,该混药杆2两端固定在框架1内侧,相邻之间的混药杆2设有间距,下层的混药杆与对应的上层的混药杆为错位分布设置;
框架1内的混药杆2为整根杆分布设置,或将整根杆切断两半对应设置,使其同层混药杆2形成1mm的中间纵向间距21;
所述的框架1前外侧中间设有震动器接口4,即震动器与震动器接口4相连接。
所述的混药杆2为碳纤维材料制成的圆柱杆,该混药杆2的直径为4mm。
所述的同层相邻之间的混药杆2的间距为1mm;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混药杆2的间距为2mm。
所述的框架1的数量为两个上下设置,框架与框架之间通过连接板5连接。
所述的各框架1下方设有向下倾斜簸箕式下料斗6,即向下倾斜簸箕式下料斗6一端置于本框架1下方,另一端伸至下框架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我可以高新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我可以高新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79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