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以预防颈椎病和具有抗菌功能的香薰枕头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67718.0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0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为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G9/10 | 分类号: | A47G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30 | 代理人: | 赵永强 |
地址: | 200331 上海市普***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以 预防 颈椎病 具有 抗菌 功能 枕头 | ||
1.一种可以预防颈椎病和具有抗菌功能的香薰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枕芯和枕套,所述枕芯包括三层内芯层,所述内芯层包括上内芯层、中内芯层和下内芯层,所述上内芯层填充材料为抗菌棉,所述中内芯层填充材料为植物颗粒纤维棉,所述下内芯层填充材料为棕榈纤维,所述内芯层之间通过可拆卸固定装置连接,所述枕芯置于枕套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以预防颈椎病和具有抗菌功能的香薰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层外表面为纯棉包裹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以预防颈椎病和具有抗菌功能的香薰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颗粒纤维棉包括桂花颗粒纤维棉、香水百合颗粒纤维棉和九里香颗粒纤维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以预防颈椎病和具有抗菌功能的香薰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固定装置为纽扣或拉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以预防颈椎病和具有抗菌功能的香薰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芯层厚度为1~8cm,所述中芯层厚度为1~8cm,所述下内芯层厚度为1~8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以预防颈椎病和具有抗菌功能的香薰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内芯层厚度为2~4cm,所述中芯层厚度为2~5cm,所述下内芯层厚度为2~6c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以预防颈椎病和具有抗菌功能的香薰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菌棉为纳米抗菌材料制成的;所述纳米抗菌材料为纳米钴-锌核@SiO2壳生物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以预防颈椎病和具有抗菌功能的香薰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钴-锌核@SiO2壳生物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tep1、将可溶性锌盐溶解于无水乙醇中,加入分散剂和增稠剂,搅拌均匀,缓慢升温到60℃,在磁力搅拌条件下,缓慢滴加入一定量的氨水乙醇溶液(体积比为1:1.2~1.8),形成白色沉淀,滴加结束后50℃保温100min,室温静置陈化2~5h,将沉淀过滤分离,沉淀分别用去离子水和75%酒精洗涤3~5次,置于50℃以下真空干燥,得到白色前驱体,最后在空气氛围中300~500℃煅烧2~4h,得到纳米锌粉;
Step2、将可溶性钴盐溶解成水溶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混匀反应,过滤沉淀,用去离子水冲洗3~5次,1500rpm离心40~70min,生成的沉淀物在透气式还原炉中进行氢还原,还原温度300℃,保温60~90min,得到纳米钴粉;
Step3、在异戊烷溶液中加入纳米钴粉、分散剂、消泡剂、湿润剂、多功能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1);在异戊烷溶液加入纳米锌粉,增稠剂、湿润剂和表面活性剂,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2);一定量的阴离子乳化剂聚丙烯酸钠盐和蒸馏水以及非离子乳化剂聚丙二醇,放在磁力搅拌器上进行常温搅拌至混合均匀得混合溶液(3);将混合溶液(1)和(2)加入到混合溶液(3)中,用高速均质分散机乳化20~50min得到前驱体乳液,将一定量的三聚氰胺、聚氨酯树脂和去离子加入烧杯中进行混合,用调pH值为7.0~8.0,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在100r/min、60℃条件下加热搅拌蒸发,蒸发掉五分之一体积的水分,得到粘稠状具有抗菌性能和荧光特性的纳米钴-锌核生物材料;
Step4、将由步骤Step3制得的纳米钴-锌核生物材料40mg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氨55g溶于700ml去离子水中,室温下磁力搅拌10min,反应15min后得到纳米钴-锌胶体,加入200ml无水乙醇,20min,加入正硅酸乙酯1.0ml,磁力搅拌3h,得到纳米钴-锌核@SiO2壳胶体水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为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为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771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垃圾好氧发酵处理机
- 下一篇:单警执法视音频记录仪(DSJ‑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