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零排放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废液处理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66936.2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5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戈燕红;谢广群;郭德音;黄秀燕;谢斌鹏;张玉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G01N33/1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44242 | 代理人: | 冯筠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排放 水质 在线 监测仪器 废液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质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零排放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废液处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水质的在线监测,现有的水质监测仪器大都是利用试剂和标液对水样进行分析测试,测试完成后通常会将废液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源,所排放的废液中含有水原样、氧化剂、还原剂、酸、碱或重金属标物等混合物,这种混合物成分复杂、浓度高,长期将未经处理的废液排放到水源附近或直接排放至水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如何解决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在废液处理过程中对水源造成污染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避免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在废液处理过程中对水源造成污染的零排放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废液处理系统及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零排放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废液处理系统,包括有一用于对废液进行中和的中和单元;一与中和单元连接,用于对经过中和单元处理后的废液进行过滤的过滤单元;一与过滤单元连接,用于对经过过滤单元过滤后的废液进行过滤的除杂单元;一与除杂单元连接,用于将经过除杂单元除杂后的废液进行加热蒸发的蒸发单元;以及一中央控制单元,所述中央控制单元分别与中和单元、过滤单元、除杂单元以及蒸发单元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中和单元、过滤单元、除杂单元以及蒸发单元的运行。
进一步地,所述中和单元包括有一盛装废液的中和桶;一与中和桶连接,用于盛装碱液的碱液桶;一与中和桶连接,用于盛装酸液的酸液桶;一安装固定于中和桶上盖,用于搅拌废液的搅拌器;以及一安装于中和桶内,用于检测废液的pH值的pH传感器。
更进一步地,所述中和单元还包括安装于中和桶内的第一液位计及第二液位计,所述第一液位计及第二液位计分别与中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一液位计低于第二液位计。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过滤桶、第三液位计及第四液位计,所述第三液位计、第四液位计皆安装于过滤桶内,所述第三液位计及第四液位计分别与中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第三液位计低于第四液位计。
进一步地,所述除杂单元包括有一用于吸附废液中的颗粒物的PP棉过滤单元;一与PP棉过滤单元连接,用于吸附废液中的有色物及有机物质的活性炭吸附单元;一与活性炭吸附单元连接,用于去除所述废液的重金属离子的阴阳离子交换柱。所述阴阳离子交换柱包括阳离子交换柱及阴离子交换柱。
更进一步地,所述除杂单元还包括有一安装于所述除杂单元出水管道,用于对经过除杂后的废水进行出水检测的电导检测器。
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单元包括有一用于将废液进行加热蒸发的水浴锅;一与水浴锅连接,用于将废液加热后产生的蒸汽排出的集气管道。
更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单元还包括有一安装固定于所述水浴锅盖子上,用于检测所述水浴锅内液面高度的第五液位计。
一种零排放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废液处理方法,包括步骤:
a、对废液进行中和;
b、对经过中和处理后的废液进行过滤;
c、对经过过滤后的废液进行除杂;
d、将经过除杂后的废液进行加热蒸发。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上述零排放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废液处理系统,废液经过中和单元的中和处理、过滤单元的过滤处理以及除杂单元的除杂处理后,再经过蒸发单元的加热蒸发,最后以蒸汽形态排出,实现了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废液零排放,避免了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在废液处理过程中对水源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零排放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废液处理系统的功能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零排放水质在线监测仪器的废液处理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未经宇星科技发展(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69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