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人工生态系统高效修复受污染湿地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266396.8 | 申请日: | 2017-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20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杜道林;李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杜道林 |
| 主分类号: | B09C1/10 | 分类号: | B09C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彭丽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7 | 代理人: | 隋勤 |
| 地址: | 212013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人工 生态系统 高效 修复 污染 湿地 方法 | ||
1.一种利用人工生态系统高效修复受污染湿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不同经纬度、不同温湿度及不同滨海污染类型进行科学配置,人工构建乔木、乔灌木、草本植物、底栖动物生态系统,并自然形成特有的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使受污染湿地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快速有效被微生物吸收转化并被植物吸附萃取;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乔木植物,其种苗来自于胚轴发育,乔木胚轴于每年四、五月份采摘于自湿地中的乔木林,每支约20~30cm,人工直接插种于受污染湿地,自行生根发育,深度约5~8cm;或采取一个月到两个月培育,待乔木长出根和2~4对真叶后插种于受污染湿地,深度约5~8cm,种植密度为株距30~40cm×行距40~50cm;
2)选取乔灌木,其幼苗来自于胚轴发育,乔灌木胚轴每年九、十月份采摘自湿地中的乔灌木,每支约5cm,人工直接插种于乔木林间由其自行生根发育;或采取一个月到两个月的培育,待乔灌木胚轴长出根和2~4对真叶后插种于受污染湿地,深度约5~8cm;
3)选取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来源于组织培养或利用种子培养,草本植物扩繁后取茎段培养,幼苗扦插于乔木林内;或收集草本植物孢子后,在室内培育至5~6片幼叶,移植扦插于乔木林下;
4)选取底栖动物,于秋季将捕获、购买或养殖的底栖动物投放到已植被乔木、乔灌木、多年生草本及蜈蚣草的受污染湿地;
所述乔木为白骨壤、秋茄和木榄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乔灌木为桐花树;所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香根草、芦苇、菖蒲、海马齿、马齿苋、鼠尾粟和蜈蚣草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人工生态系统高效修复受污染湿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乔木选自于耐盐性耐淹水能力强、适应性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且具有多种污染物高累积或降解特征,同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木本植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人工生态系统高效修复受污染湿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乔灌木选自于耐盐性耐淹水能力强、适应性抗逆性强,生长速率快,且具有多种污染物高累积或降解特征的乔灌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人工生态系统高效修复受污染湿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选自于耐盐性强、适应性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具有多种重金属和/或有机污染物高耐受和高累积或降解特征的草本植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人工生态系统高效修复受污染湿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栖动物选自于常见、易获取或培养、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小且易生存的底栖动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人工生态系统高效修复受污染湿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栖动物为双齿围沙蚕和招潮蟹的一种或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杜道林,未经杜道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639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