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f 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66135.6 | 申请日: | 2017-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70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董绍明;曹艳鹏;倪德伟;周海军;高乐;阚艳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4B35/80 | 分类号: | C04B35/80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郑优丽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base sub | ||
1.一种Cf/SiC-HfC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利用真空浸渍法在开气孔率为30~50vol%的碳纤维预制体内依次引入HfO2粉体和碳源,得到多孔Cf/HfO2-C预成型体;其中,用于引入HfO2粉体的HfO2浆料含有分散剂PEI且浆料pH为3~5,HfO2浆料中HfO2粉体的质量分数为70.76~86.58wt%,分散剂PEI添加量为HfO2粉体质量的0.05~0.2wt%,溶剂为水;
将所得多孔Cf/HfO2-C预成型体置于惰性气氛中,在1300~1800℃下经过碳热还原1~2小时,得到多孔Cf/HfC-C预成型体;
将所得多孔Cf/HfC-C预成型体在1400~1500℃下进行Si熔渗,使Cf/HfC-C预成型体中C与Si原位反应生成SiC基体相,得到所述Cf/SiC-HfC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HfO2粉体和碳纤维预制体的质量比为1:(0.26~0.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源为无机碳源或/和有机碳源,所述碳源和碳纤维预制体的质量比为1:(1.08~1.78)。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碳源为炭黑、碳粉、石墨粉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有机碳源为酚醛树脂、呋喃树脂、硅烷树脂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碳源为有机碳源、或有机碳源和无机碳源的混合物时,将所得Cf/HfO2-C预成型体先经干燥和裂解后,再进行碳热还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为在80℃~120℃下保温3~6小时,所述裂解为在600℃~900℃下保温1~2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浸渍法的真空度为-0.08~-0.10MPa。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预制体的结构为三维针刺、二维叠层或三维编织,所述碳纤维预制体中纤维表面沉积有厚度为500~1500nm的热解碳PyC或热解碳PyC/SiC复合多层界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i熔渗的气氛为真空气氛,时间为0.5~3小时。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Cf/SiC-HfC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Cf/SiC-HfC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包括碳纤维、SiC相和HfC相,其中碳纤维含量为25~40vol%,HfC相与SiC相的体积比为0.10~0.35。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Cf/SiC-HfC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Cf/SiC-HfC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为93~125MPa,在2000℃下的质量烧蚀率为15.32~18.67mg/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6135.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