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置库缓冲材料的原位水化处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60152.9 | 申请日: | 201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97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刘江峰;倪宏阳;宋帅兵;浦海;茅献彪;曹栩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B1/00 | 分类号: | E03B1/00;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水管 侧向 缓冲材料 内层 巷道 导水管系统 给水系统 水化处理 水泵 长度方向延伸 废物储存容器 平行排布 土工布层 水化 注水孔 均布 内壁 注水 外部 | ||
一种处置库缓冲材料的原位水化处理系统。它包括设置在处置库的侧向巷道内的一个给水系统,所述给水系统主要由导水管系统和水泵构成,导水管系统包括布置在侧向巷道内壁上的外层导水管和设置在废物储存容器外部的内层导水管,外层导水管和内层导水管均沿侧向巷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由彼此之间平行排布的导水管组成,导水管上开设有均布的注水孔,并且在导水管的外面设有土工布层,外层导水管和内层导水管最终连接在一起,通过水泵进行注水。本发明可以较快速度、均匀地实现缓冲材料的水化过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置库缓冲材料的原位试验方法,尤其是一种处置库缓冲材料的原位水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能源短缺逐渐成为中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国越来越重视核能的利用和发展,核能的利用,必将产生大量的核废料,因此核废料处置已经成为迫在解决的课题。
对于高放废物的处置,目前国际社会上普遍接受的可行方案是把高放废物深埋于地下500~1000m深的稳定的地层中:即将高放废物经过固化处理、灌装后,储藏在深部地质处置库中,该处置库通常称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以下简称为“处置库”。
处置库的设计思路,一般采用的是“多屏障系统”,包括围岩地质屏障,基于膨润土作为缓冲材料的人工屏障和废物储存容器屏障。玻璃固化的高放废物封装在特制的容器中,这种容器是用非常耐腐蚀的高级合金钢或铜等材料制造的。处置的时候,固化容器的周围还要填充吸附性能好的膨润土材料,这样构成了多道“人工屏障”。除此之外,还有优良的“天然屏障”。高放废物库建在几百米深地下的稳定地质层内(如花岗岩、粘土岩、盐岩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岩中的地下水将从四周逐渐侵蚀到膨润土材料中,膨润土将逐渐吸水膨胀,从而填满膨润土块体之间以及膨润土块体与围岩之间的空隙,从而起到密封作用。因此,研究地下水侵蚀膨润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其吸水膨胀性能和密封性能。
目前对水化过程的研究,在实验室多是从表面进行注水来模拟地下水的作用,但在原位试验中,使用该方法,则这一过程相当缓慢,而且从表面注水和实际地下水流动有较大不同,水化过程不均匀。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置库缓冲材料的原位水化处理系统,通过该处理系统可以较快速度的实现缓冲材料的水化过程,同时可以保证水化过程较为均匀的进行。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设置在处置库的侧向巷道内的一个给水系统,所述给水系统主要由导水管系统和水泵构成,导水管系统包括布置在侧向巷道内壁上的外层导水管和设置在废物储存容器外部的内层导水管,外层导水管和内层导水管均沿侧向巷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由彼此之间平行排布的导水管组成,导水管上开设有均布的注水孔,外层导水管和内层导水管最终连接在一起,通过水泵进行注水。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一种处置库缓冲材料的原位水化处理系统,是在原位试验中,通过导水管建立给水系统,给水系统的管路最后接到水泵中,通过水泵向导水管注水,导水管上开设有均布的注水孔,因此注水过程可以较为均匀的进行,同时,又因为给水系统的导水管系统包括布置在侧向巷道内壁上的外层导水管和设置在废物储存容器外部的内层导水管,外层导水管和内层导水管均沿侧向巷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由彼此之间平行排布的导水管组成,所以,通过该种方法,可以在大型原位试验中,实现缓冲材料的快速水化过程,同时可以保证这一过程较为均为的进行;同时这样布置的管路并不会占用太大的空间,不会对缓冲材料的布置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可以更为准确的进行原位试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6015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