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快速BIM建模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59850.7 | 申请日: | 201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32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叶志荣;赵宗益;蒋海;杨欢;王娟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0 | 分类号: | G06T17/00;G06F30/13;G01B1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圆嘉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85 | 代理人: | 冯静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激光 扫描 技术 快速 bim 建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快速BIM建模的方法,它包含以下步骤:数据采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现场扫描,采集指定构筑物工程目标的完整、真实原始数据,得到具有精确空间信息的点云数据;“点云”数据预处理:将采集到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利用点云预处理软件进行拼接、去噪、分类、着色等处理;BIM模型构建;模型应用管理。本发明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快速、精确、批量BIM建模,可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工现场复测的数据量,提高建模精细度及效率,合理利用资源,解决由传统BIM建模所带来的种种不便之处,从而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BIM建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BIM建模领域,尤其是地铁区间隧道的BIM建模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建筑、地铁机电安装、区间隧道等处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快速BIM建模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BIM建模多采用参照CAD电子平面图进行建模,由于不是实地测量,不能反映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等,建立的都是理想化模型,因此传统BIM建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缺点:
1)土建结构施工由于人工操作,技术条件水平等因素存在,导致计算机建立的BIM模型与现场实际存在较多不一致情况,误差范围广。
2)BIM建模校核过程中,用高精度仪器时,测量时间长,效率低下,导致现场一般测量时数据精度低,复核偏差大。
3)现场施工时误差多,需要复核的数据量庞大,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对数据复核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4)现场施工的不确定因素导致误差不易被发现,需要反复测量,费时费力,许多时候都是施工过程中才发现,完全依靠管理者的经验水平。
5)建模工程量大,建模效率低,专业繁多,需要建模人员掌握了解不同专业的图纸,容易遗漏模型构件,对建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业内急需一种能够提高建模精细度及效率,合理利用资源的建模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由传统BIM建模所带来的种种不便之处,从而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快速BIM建模的方法。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3D激光扫描技术快速BIM建模的方法,它包含以下步骤:
(1)、数据采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现场扫描,采集指定构筑物工程目标的完整、真实原始数据,得到具有精确空间信息的点云数据;
(2)、“点云”数据预处理:将采集到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利用点云预处理软件(Hd3LS Scene)进行拼接、去噪、分类、着色等处理,提高点云的可视化效果,便于模型特征信息提取;
(3)、BIM模型构建:利用经过预处理的三维激光点云数据,使用专门定制开发的“AutoCAD Revit点云三维建模软件”进行精细建模得到BIM模型数据,与设计CAD模型、设计BIM模型等进行精度对比;
(4)、模型应用管理:后期开发相应的三维展示平台进行BIM模型和点云模型的同步管理展示,为现场工程实施人员提供便捷的发布、分享、沟通管理平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数据采集步骤包含特征点布置和3D激光扫描数据采集两个部分,其中,
所述的特征点布置包含如下步骤:
(1.1)、现场踏勘,了解现场情况,制定详细的测量方案及特征点布置方案;
(1.2)、根据轨道平面和隧道中心(专业所需控制测量点,如1米控制线、CPIII点,轨道平面,隧道中心等)布置相应的特征点,为了提高BIM模型精度,各专业控制测量特征点不少于5个,为后期点云数据模型拼接提供校准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98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