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TE系统中的MAC层多实例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53634.1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05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段红光;罗一静;郑建宏;何功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W28/02;H04W36/00;H04W72/04;H04W7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廖曦 |
地址: | 400065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lte 系统 中的 mac 实例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LTE系统中的MAC层多实例设计方法,具体方法是将LTE系统中的MAC层分成三个子模块,包括MAC层多实例控制子模块、MAC层多实例子模块、测量控制子模块。其中MAC层多实例控制子模块协调MAC多个实例关系,并且处理小区激活/去激活、定时提前量、DRX命令子块,负责组装BSR子块和PHR子块;MAC层多实例子模块由多个MAC实例组成,完成MAC层一个服务小区相关功能,具体支持混合自动重传、逻辑信道优先级处理、数据重传、调度请求、随机接入过程、传输信道和逻辑信道之间映射功能;测量控制子模块完成来自RRC层的测量请求,协助RRC层完成无线资源管理和控制终端测量规划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涉及到长期演进(简称:LTE)系统中媒体接入控制(简称:MAC)层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通信需求也越来越高,从第一代的模拟移动通信,到第二代全数字的GSM移动通信系统,再到直接支持话音和数据的第三移动通信系统,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通信需求,但为了提供更好的音视频图像传输需求,LTE系统应运而生。接着,LTE系统也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简称:3GPP)提供的商用基本版本正式释放版本8(简称:R8)发展到了现在LTE-Advanced-Pro(简称:R13)版本,极大提高了LTE系统中通信能力,当然这对终端的开发和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次LTE系统版本的升级都会涉及到空中接口的修改和升级。
LTE系统空中接口亦称增强通用地面接入网络(简称:E-UTRAN)的空中接口,是指用户终端(简称:UE)和E-UTRAN之间的接口。空中接口协议可以区分为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其中控制面负责用户无线资源的管理、无线连接的建立、业务的服务质量(简称:QoS)保证和最终的资源释放,用户面则主要负责数据的正常传输。
LTE用户面的协议栈主要分为无线接入控制层MAC、无线链路控制层RLC、分组数据汇聚层PDCP等子层。其中PDCP层主要负责从无线承载到传输模式的映射,RLC层主要提供从传输模式到逻辑信道的映射,MAC层主要负责从逻辑信道到传输信道的映射,最后PHY层完成从传输信道到物理信道的映射,如图1所示。
LTE控制平面的底层协议和用户平面相似,而上层的无线资源控制(简称:RRC)层和非接入子层(简称:NAS)是控制面最重要的部分,其中空中接口对NAS控制是透明的。在真实网络中,UE既可能处于空闲状态,也可能正进行业务传输。针对UE的不同状态,RRC和NAS子层有不同的协议与之对应,从而对不同状态下的UE进行管理。E-UTRAN的RRC子层主要承担广播、无线接口寻呼、RRC连接管理、无线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UE测量上报和控制等功能,如图2所示。
在移动通信演进过程中,特别是从LTE R10版本引入的载波聚合通信(简称:CA),对空中接口(简称:Uu)上的MAC层的影响最大,之后3GPP版本升级中每次新增加的功能都提出了对MAC架构性变动。在LTE-Advanced-Pro版本中,3GPP推荐层2的架构如图3所示。在实际工程实现中,空中接口上PDCP和RLC从前期版本到LTE-Advanced-Pro版本一般都采用了多实例架构设计,所以实现架构上没有方案性的改动,但是MAC层则有方案性的改动。
在出现载波聚合特性之前,MAC层的设计基本都采用了单实例实现,物理层的数据收发链路也只有一套,MAC层主要完成的功能仅仅限于混合自动重传(简称:HARQ)、传输信道和逻辑信道映射、随机接入控制、无线优先级控制等功能。在载波聚合之前MAC不会出现多实例的需求。
从LTE的载波聚合特性开始,每次LTE的版本升级以及LTE新功能的增加,都或多或少的对MAC带来冲击,例如3GPP中支持载波聚合功能的MAC层推荐架构,如图4所示。在LTE系统中引入CA特性之后,每个物理层的载波,都需要MAC存在一个HARQ实体支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邮电大学,未经重庆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36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