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用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253438.4 | 申请日: | 2017-04-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98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达;陈涛;薛兵;李普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30B25/20 | 分类号: | C30B25/20;C30B29/06;H01L21/02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中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5 | 代理人: | 王凤英 |
| 地址: | 30022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压 抑制 二极 管用 外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用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本制备方法通过气体流场、基座温场调节以及外延工艺的优化,克服了现有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用硅外延片工艺中存在的厚度和电阻率均匀性控制的问题。通过外延工艺的优化实现了对衬底杂质自扩散过程的控制,保证了硅外延片的厚度和电阻率的高均匀性,表面无层错、位错、滑移线、雾等缺陷。采用本方法制备的硅外延片的厚度和电阻率不均匀性均小于2%;硅外延片的厚度均值范围为6.10‑6.25μm,电阻率均值范围为1.25‑1.35Ω·cm,从而满足了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的使用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外延材料的制备工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用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器件日趋小型化、高密度化和多功能化,这就要求器件响应时间快,满足高速数据线路的传输,又要保证受到多次电压及电流的瞬态干扰后器件性能不会劣化。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是在这种市场应用要求上发展而来的,是一种二极管形式的新型高效能保护器件,用来保护敏感半导体器件,使其免遭瞬态电压浪涌破坏,具有结电容小、响应时间短、瞬态功率大、钳位电压容易控制、击穿电压偏差小、漏电流小和可靠性高等优点,因而在电压瞬变和浪涌防护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硅外延片是制备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的关键基础材料,外延层的厚度和电阻率参数决定着器件的击穿电压和导通电阻,尤其是厚度、电阻率的均匀性对器件的品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由于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所需外延层的特点是厚度较薄,但是电阻率较高。因此衬底的杂质在固相和气相中的轻微自扩散就会对外延层的电阻率分布的均匀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器件的电容参数。因此对衬底杂质的自扩散实现有效抑制,保证外延层参数的均匀性是成功制备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用硅外延片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用硅外延片在制备工艺中存在的厚度和电阻率均匀性控制的问题,通过气体流场、反应温场的调节以及外延工艺的优化,获得一种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用高均匀性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从而满足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的使用要求。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瞬变电压抑制二极管用硅外延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有以下步骤:
(1)、首先通过旋转外延炉石墨基座下方的感应线圈的底端设置的9组距离可调的调节杆来顶起或拉低线圈的位置,调整线圈每个部分与石墨基座之间的间距,进而调节基座的温场分布均匀性,实现对硅外延片厚度和电阻率的均匀性的控制;9组调节杆分别命名为4#-12#,其中4#调节杆的刻度值设定范围为-6~-10,5#调节杆的刻度值设定范围为-10~-15,6#调节杆的刻度值设定范围为-25~-30,7#调节杆的刻度值设定范围为-25~-30,8#调节杆的刻度值设定范围为0~+3,9#调节杆的刻度值设定范围为-25~-30,10#调节杆的刻度值设定范围为-25~-30,11#调节杆的刻度值设定范围为0~+3,12#调节杆的刻度值设定范围为0~+3;
(2)、利用纯度≥99.99%的HCl气体对外延炉基座进行腐蚀,完全去除基座上的残余沉积物质,刻蚀温度设定为1080-1100℃,HCl气体流量设定为30-35 L/min,刻蚀时间设定为3-5 min;刻蚀完成后随即对基座重新生长一层无掺杂多晶硅,生长原料为SiHCl3,气体流量设定为5-6 L/min,生长时间设定为5-6 min;
(3)、向外延炉基座片坑内装入硅单晶衬底片,依次利用纯度均≥99.999%的氮气和氢气吹扫外延炉反应腔体,气体流量设定为100-120 L/min,吹扫时间设定为8-10 min;
(4)、利用HCl气体对硅单晶衬底片的表面进行抛光,HCl流量设定为1-3 L/min,抛光温度设定为1060-1080℃,抛光时间设定为1-3 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34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