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可见光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52313.X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75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汪涛;王超;于宏毅;朱义君;张剑;田忠骏;张二峰;仵国锋;任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信大融合创新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5/03 | 分类号: | H04L25/03;H04B10/50;H04B10/116;H04B10/8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许志勇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松***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可见 光通信 方法 装置 系统 | ||
1.一种水下可见光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在接收端,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接收发送端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ED发送的信号,其中,所述多个LED发送的信号是所述发送端对目标数据执行串并转换和信号处理操作之后得到的多路编码信号;
对所述SPAD输出的满足泊松分布的叠加信号进行连续干扰消除处理得到所述多个LED对应的检测信号;
对所述多个LED对应的检测信号执行并串转换操作得到所述目标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干扰消除处理包括多次迭代解码操作,其中,所述多次迭代解码操作中的第m次解码操作具体包括:
根据下述步骤,确定第k个LED对应的检测信号:
通过信号估计器根据输入所述信号估计器的第k输入信号确定第k个LED对应的估计信号;
通过第k解交织器对所述第k个LED对应的估计信号执行解交织操作,确定第k个LED对应的解交织信号,其中,所述第k解交织器与在所述发送端与所述第k个LED对应的交织器相对应;
通过第k解码器对所述第k个LED对应的解交织信号执行解码操作,确定所述第k个LED对应的检测信号以及解码信号,其中,所述第k解码器与在所述发送端与所述第k个LED对应的编码器相对应;
通过第k交织器对所述第k个LED对应的解码信号执行交织操作,并将执行交织操作之后的信号作为第k+1输入信号输入所述信号估计器,其中,所述第k交织器与在所述发送端与所述第k个LED对应的交织器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m=1,k=1时,所述第k输入信号为所述叠加信号;
当m>1,k=1时,所述第k输入信号为第m-1次迭代解码中确定的第N+1输入信号,其中,N为所述多个LED的个数。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信号估计器根据输入所述信号估计器的第k输入信号确定第k个LED对应的估计信号,包括:
所述信号估计器通过下述公式确定所述第k个LED对应的估计信号:
其中,eESE(xk)表示所述第k个LED对应的估计信号,y表示所述SPAD输出的泊松计数,cp表示所述SPAD的光电检测灵敏度,ns表示所述第k个LED发送的光子数,h表示水下光信道的信道参数,表示根据所述第k输入信号确定的所述第k个LED对应的泊松噪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光信道的信道参数h是通过对数正太分布lognormal模型以及蒙特卡洛数值仿真MCNS确定的。
6.一种水下可见光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在发送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待发送的目标数据;
对所述目标数据执行串并转换操作确定多路信号;
对所述多路信号执行信号处理操作得到多路编码信号,以及通过与所述多路编码信号相同个数的多个LED将所述多路编码信号向接收端发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操作包括交织处理、编码处理以及开关键控OOK调制处理。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与所述多路编码信号相同个数的多个LED将所述多路编码信号向接收端发送,包括:
通过单个灯具内与所述多路编码信号相同个数的多个LED将所述多路编码信号向接收端发送。
9.一种水下可见光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在接收段,所述装置包括:接收单元、解码单元和转换单元,其中:
接收单元,用于通过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接收发送端的多个发光二极管LED发送的信号,其中,所述多个LED发送的信号是所述发送端对目标数据执行串并转换和信号处理操作之后得到的多路编码信号;
解码单元,用于对所述SPAD输出的满足泊松分布的叠加信号进行连续干扰消除处理得到所述多个LED对应的检测信号;
转换单元,用于对所述多个LED对应的检测信号执行并串转换操作得到所述目标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信大融合创新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未经东莞信大融合创新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5231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景观灯
- 下一篇:按摩器(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