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氰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48578.2 | 申请日: | 2017-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70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吴思国;王丹丹;陈福明;卢伟;张祖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01/18 |
代理公司: | 44271 深圳市惠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菊梅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深度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氰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原水池、一级填充床电解槽、二级填充床电解槽、暂存池、精密过滤器、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在原水池和一级填充床电解槽之间设有进水泵将原水池中的废水泵入一级填充床电解槽,在暂存池和精密过滤器之间设有高压泵将暂存池中的废水泵入精密过滤器。本发明还公开了含氰废水深度处理方法,采用本发明的含氰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和方法,含氰废水中污染物去除彻底,无需添加化学药剂,再经过反渗透作用,可实现废水再生并回用于生产线,且可较大程度回收金属资源,实现水资源再生,操作安全简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净化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氰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电镀、金银矿开采、金属冶炼及焦化、农药等行业都会产生含氰废水,含氰废水毒性大,必须经过严格处理后才能排放。现有含氰废水处理方法可分为净化法和回收再生法,净化法一般采用氧化剂氧化破坏废水中的含氰络离子,根据氧化剂不同可分为碱氯氧化法、二氧化硫-空气氧化法、过氧化氢氧化法、臭氧化法、电解氧化法、微生物氧化法等;回收再生法有酸化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吸附法、溶剂萃取法、液膜法、电渗透法等。含氰废水有较大毒性,考虑到操作安全性因素回收再生法很难普遍推广,净化法中的碱氯氧化法具有氰化物分解彻底,处理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处理方法。不过碱氯氧化法需用到次氯酸钠等化学药剂,存在二次污染,且异味重,操作环境差,废水中的金属离子一般以重金属污泥形式去除,很难得到资源化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含氰废水处理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通过填充床电解槽去除污染物,再经反渗透系统回用废水的系统和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氰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道连接的原水池、一级填充床电解槽、二级填充床电解槽、暂存池、精密过滤器、反渗透水处理设备,在原水池和一级填充床电解槽之间设有进水泵将原水池中的废水泵入一级填充床电解槽,在暂存池和精密过滤器之间设有高压泵将暂存池中的废水泵入精密过滤器,过滤精度为1-5μm。
所述一级填充床电解槽和二级填充床电解槽均为长方体,在一级填充床电解槽和二级填充床电解槽内分别设置有正、负平板式电极,在一级填充床电解槽、二级填充床电解槽上分别设置有电源,一级填充床电解槽、二级填充床电解槽上的电源的正负极分别和一级填充床电解槽、二级填充床电解槽的正、负平板式电极连接。
所述一级填充床电解槽和二级填充床电解槽的正、负平板式电极间距均为300-800mm,所述一级填充床电解槽和二级填充床电解槽的平板电极高度为300-1000mm,宽度为60-600mm,厚度为10-30mm。
所述一级填充床电解槽和二级填充床电解槽的正、负平板式电极为石墨材质,椰壳颗粒活性炭作为粒子电极填充在一级填充床电解槽和二级填充床电解槽的正、负平板式电极之间。石墨体积密度大,抗氧化能力强,允许电流密度大,椰壳颗粒活性炭的机械强度高,在高电压条件下依然可以保持物理性质稳定,不会出现掉粉的情况。
本发明的一级填充床电解槽和二级一级填充床电解槽通电状态在粒子电极间形成无数微小电场,电场电压越高,废水处理效果越好。然而电压提高受到废水导电性限制,废水的电导率越高,电压提升空间越小。本发明选择采用不同粒径粒子电极的方式调整极间距,使电导率高的废水保持较大的极间距,电导率低的废水保持较小的极间距,以避免旁路电流和短路电流影响,可有效提高电场电压,有助于废水处理。因此,在一级填充床电解槽内粒子电极粒径为3-5mm,比表面积大于或等于1000㎡/g,中孔率50-70%。主要是由于一级填充床处理的废水浓度相对较高,电导率大,选择大粒径的粒子电极,增加极间距有利于保持较高的工作电压,增强废水处理效果。二级填充床电解槽内粒子电极粒径为1-3mm,比表面积大于或等于1200㎡/g,中孔率50-70%,主要是由于二级填充床电解槽处理的废水浓度相对较低,电导率小,为增加污染物与粒子电极接触几率选择小粒径的粒子电极,缩小了极间距,但在施加较高工作电压的情况下,也不易发生短路,保证低浓度时废水的处理效果和粒子电极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未经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85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