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沉泥井雨水污染物截污设施及截污操作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248254.9 | 申请日: | 2017-04-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8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 发明(设计)人: | 常素云;任必穷;占强;吴涛;李岩;许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1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3 | 代理人: | 王义为 |
| 地址: | 30006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沉泥井 雨水 污染物 设施 操作方法 | ||
1.一种沉泥井雨水截污设施,其特征是由设施主体(11)、进水管(1)、出水管(3)、溢流槽(6)、进水导流槽(2)、沉积物收集区(7)、收水导流槽(4)、检修口(8)组成,设施主体(11)整体呈桶状,设施主体(13)采用水泥制品材质或铸铁材质或改性塑料材质制作,在设施主体(11)上部两侧分别设置进水管(1)和出水管(3),进水管(1)和出水管(6)采用金属材质或改性塑料材质制作,进水管(1)和出水管(6)与设施主体(11)内相贯通,设施主体(11)一侧安设进水管(1),进水管(1)插入设施主体(11),设施主体(11)另一侧安设出水管(3),出水管(6)插入设施主体(11);
设施主体(11)内中部设置进水导流槽(2)、收水导流槽(4)和溢流槽(6),进水导流槽(2)、收水导流槽(4)和溢流槽(6)采用金属材质或改性塑料材质制作,溢流槽(6)整体呈弧线状,溢流槽(6)的两端部分别与进水导流槽(2)和收水导流槽(4)相连接,进水导流槽(2)与进水管(1)固定相连接,并贯通,进水导流槽(2)与溢流槽(6)的一端部固定相连接,进水导流槽(2)上部整体呈梯形状,进水导流槽(2)下部整体呈三角状,进水导流槽(2)上部与溢流槽(6)的一端部固定相连接,进水导流槽(2)下部的端部安设出水口(9),由进水管(1)流入的雨水从出水口(9)流入设施主体(11)内,雨水形成旋流状,产生离心力,由于重力作用雨水中的杂物下沉,沉到设施主体(11)底部的沉积物收集区(7);
收水导流槽(4)与溢流槽(6)的另一端部固定相连接,溢流槽(6)、进水导流槽(2)和收水导流槽(4)相贯通,收水导流槽(4)上部整体呈梯形状,收水导流槽(4)下部整体呈三角状,收水导流槽(4)上部与溢流槽(6)的另一端部固定相连接,收水导流槽(4)下部的端部安设收水口(10),设施主体(11)内的雨水从出水口(9)流入收水导流槽(4),随着雨水水位上升,雨水从出水管(3)流出设施主体(11)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泥井雨水截污设施,其特征是设施主体(11)的顶部设置检修口(8),检修口(8)上加盖沉泥井盖(5)封闭设施主体(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泥井雨水截污设施,其特征在于沉泥井雨水截污设施的操作方法是雨水从进水管(1)进入设施主体(11),雨水沿着进水管(1)流入设施主体(11)内的进水导流槽(2),雨水从进水导流槽(2)的上部流向进水导流槽(2)的下部,从进水导流槽(2)下部的出水口(9)流入设施主体(11)内,进入设施主体(11)的雨水沿设施主体(11)的内壁流动构成涡旋,产生离心力,分离雨水中的杂物,雨水中的杂物下沉,沉入设施主体(11)内的底部,雨水不断从出水口(9)流入设施主体(11)内,雨水水位在设施主体(11)内上升,随着雨水的水位的上升,雨水上升到收水导流槽(4)的收水口(10),由于设施主体(11)内雨水的压力,雨水从收水口(10)进入收水导流槽(4),随着设施主体(11)内雨水压力的增大,收水导流槽(4)内的雨水的水位上升,雨水上升到出水管(3),从出水管(3)排出到设施主体(11)外;
打开设施主体(11)顶部的沉泥井盖(5),从检修口(8)检修和维护设施主体(11)内设施,从检修口(8)清除设施主体(11)底部沉积物收集区(7)的沉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825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摩托车用加热保温装置
- 下一篇:一种模拟DPF失效的诊断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