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触摸式双通道捕鼠笼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46515.3 | 申请日: | 2017-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8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8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生;龚鸿雁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剑河民族中学 |
主分类号: | A01M23/16 | 分类号: | A01M23/16 |
代理公司: | 贵阳春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2109 | 代理人: | 李剑 |
地址: | 556400 贵州省黔东***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摸式 双通道 捕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触摸式双通道捕鼠笼。
背景技术
老鼠是“四害”之一,有传统的捕鼠方式,也有高科技的捕鼠装置。传统的捕鼠方式是使用诱捕毒饵、诱捕贴纸、及使用捕鼠夹及小型的捕鼠笼。其虽亦可达到捕鼠的功能,但却具有各自的缺点。如使用小型的捕鼠笼或捕鼠夹,其虽可以捕抓老鼠,其诱捕的灵敏度性较低,大老鼠还易被捕获,小体型的老鼠就不容易被捕获了,而且传统的捕鼠笼一般只有一个入口,降低了老鼠进入捕鼠笼的概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摸式双通道捕鼠笼,提高捕鼠效率 。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触摸式双通道捕鼠笼,包括笼体,所述笼体上设置有供老鼠进入的开口,还包括用于将开口遮蔽的活动门,所述笼体上设有用于控制活动门启闭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
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活动门遮蔽开口;
触摸开关,设置于笼体内腔底部;
触摸控制主板,设置于笼体上,用于接收触摸开关传输的感应信号,并根据该感应信号控制驱动机构驱动活动门遮蔽开口。
把老鼠喜欢吃的饵料放在笼体里面的中央处,把笼体放在老鼠经常出没的路径处,等待老鼠的光临。
本发明笼体开口处设有活动门,打开时,老鼠可以从捕鼠笼的开口进入笼体内,老鼠只要身体进入捕鼠笼,就会触发触摸开关,触摸开关将感应信号输送至触摸控制主板,触摸控制主板根据该信号控制驱动机构驱动活动门遮蔽开口,从而使得活动门自动关闭而使得老鼠无法出来,因而具有诱捕老鼠的功效。
本发明可以每天检查捕鼠笼的情况,发现有老鼠,及时转移走笼体内的老鼠,更换或添加诱饵,再次等待老鼠再次光临。
本发明种活动门与笼体的配合方式有多种,作为优选,所述活动门的一端与笼体枢接配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设置于笼体上的门闩;
设置于活动门上并与门闩相配合的门闩孔;
用于驱动门闩伸入或是伸出门闩孔的马达。
活动门可以相对于笼体转动,当老鼠进入捕鼠器内取食时会接触触摸开关,触摸控制主板连通电源,启动马达,马达将驱动门闩从门栓孔上伸出,活动门将翻转盖设于开口处,从而将开口遮蔽。
为了使得活动门紧密的盖设于开口处,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开口处的磁铁以及设置于活动门内侧且与磁铁位置对应的铁钉。活动门内侧的铁钉与磁铁发生磁性吸引,从而使得活动门紧密的盖设于开口处。
作为优选,所述开口为两个,两个开口设置于笼体相对的两侧。在开口处各设有活动门,活动门打开时,老鼠可以从笼体的任意一侧进入,提高捕鼠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触摸开关为低压触摸开关。
为了便于观察笼体内老鼠的情况,作为优选,所述活动门上设有观察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当老鼠只要身体进入捕鼠笼,就会触发触摸开关,触摸开关将感应信号输送至触摸控制主板,触摸控制主板根据该信号控制驱动机构驱动活动门遮蔽开口,从而使得活动门自动关闭而使得老鼠无法出来,因而本发明具有诱捕老鼠的功效,而且使用方便,捕捉老鼠的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笼体1,笼体1上设置有供老鼠进入的开口11,还包括用于将开口11遮蔽的活动门2,笼体1上设有用于控制活动门2启闭的控制机构,控制机构包括: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活动门2遮蔽开口11;触摸开关32,设置于笼体1内腔底部;触摸控制主板33,设置于笼体1上,用于接收触摸开关32传输的感应信号,并根据该感应信号控制驱动机构驱动活动门2遮蔽开口11。为了提高安全性能,本实施例种触摸开关1为低压触摸开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剑河民族中学,未经贵州省剑河民族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65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