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双三氟虫脲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46392.3 | 申请日: | 2017-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9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博文;胡欢欢;黄柯程;朱卫锋;吴成林;曹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7/34 | 分类号: | A01N47/34;A01N37/46;A01P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有 双三氟虫脲 增效 杀虫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杀虫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含有双三氟虫脲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防治农作物虫害的应用,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三氟虫脲,英文通用名称:bistrifluron,是由韩国东宝化学公司开发的高活性昆虫生长调节剂。是新型苯基苯甲酰基脲类衍生物,属几丁质合成抑制剂,能抑制昆虫几丁质形成,影响内表皮生成,使昆虫不能顺利蜕皮而死亡。双三氟虫脲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对抗性害虫普遍有效,比世界专利WO95/3371l公布的2-溴-3,5-双(三氟甲基)苯基苯甲酰基脲的活性高25~50倍,能有效防治蔬菜、茶叶、棉花等多种植物的大多数鳞翅目害虫,且对作物、人畜和环境高度安全。
氯氟氰虫酰胺,属于新型邻苯二甲酰胺类杀虫剂,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高效、低毒和作用机制独特的新型杀虫剂。其作用于昆虫鱼尼丁受体,不正常释放细胞內源钙离子,影响肌肉持续收缩,表现为抽搐、拒食,最后死亡,对鳞翅目二化螟、小菜蛾等有较突出的防效。
目前化学农药依然是防治农业害虫的有效手段之一,且处在主要位置,然而随着化学农药年复一年的使用、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及不科学使用等因素,导致害虫抗性日益严重;尤其是极易产生高抗性的小菜蛾、二化螟等,其危害严重时,即使加大药量,仍不能有效控制,使得多地区农户使用高毒农药进行防治,但这样不仅会增加农民身体健康的危害几率,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减少农药品种使用寿命,降低农药量及减少环境污染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不同机制的农药复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双三氟虫脲的增效杀虫组合物,且有助于延缓害虫抗性、提高防治效果、降低有效成份用量和使用成本,以及防治蔬菜、禾谷类作物上小菜蛾、甜菜夜蛾、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含有双三氟虫脲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组合物的有效成份为双三氟虫脲和氯氟氰虫酰胺,两者的质量比为40:1~1:40,优选质量比为5:1~1:5。组合物中有效成份的总质量百分含量为12%~82%,其余成份为载体和助剂。组合物可以采用已知的方法加工成悬浮剂、悬乳剂、乳油、水分散粒剂、干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乳剂、微乳剂或可分散油悬浮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产生的有益效果如下:
1、与单剂相比,组合物增效作用明显;
2、组合物由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成份组成,作用位点不同,有助于克服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3、可以降低农药田间使用剂量,节约用药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发明做进一步解释。
下述实施例中,除另有说明外,所有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原药:95%双三氟虫脲原药(韩国东宝化学公司生产),96%氯氟氰虫酰胺原药(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下述所使用的复配制剂均按所列配方或常规方法配制。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发明人对双三氟虫脲和氯氟氰虫酰胺进行了大量室内配方筛选试验,意外发现,双三氟虫脲和氯氟氰虫酰胺在一定比例复配下对小菜蛾、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不是两种药剂作用的简单相加。具体可从下述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实施例中清楚地看出。
生物测定实施例1:双三氟虫脲和氯氟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对象: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innaeus))
试验方法: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 1154.14-2008》,采用浸叶法。
将供试药剂先配置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再用清水将其稀释成5个梯度浓度,设清水为空白对照。将新鲜、干净、大小一致的甘蓝叶片分别浸入配置好的药液中10s,取出悬空自然晾干后,放入干净的培养皿中,每皿中接入15头3龄幼虫,每处理重复4次;置于温度(25±1)℃、湿度75%、光周期L:D=16:8的培养箱中饲养,药后72h调查小菜蛾幼虫死亡数,计算死亡率,数据用SPSS软件统计处理,求出各药剂的致死中浓度(LC50)、毒力回归方程、共毒系数等。
联合作用采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CTC),计算方法如下: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63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