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活性炭/二氧化钛复合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243859.9 | 申请日: | 2017-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1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 发明(设计)人: | 高超;陈琛;韩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06;B01J20/28;B01J20/30;B01D53/02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0 | 代理人: | 邱启旺 |
| 地址: | 311113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活性炭 氧化 复合 多孔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墨烯材料领域,涉及一种石墨烯/活性炭/二氧化钛复合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甲醛是一种全身性毒物,在2006年确定为1类致癌物。生活中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甲醛,可以说无处不在。涉及的物品包括家具、木地板;童装、免烫衬衫;快餐面、米粉;水泡鱿鱼、海参、牛百叶、虾仁;甚至小汽车。目前,国内外采取了多种方法来治理室内甲醛的污染,这些净化技术总结起来主要有:吸附技术、光催化技术、空气负离子技术、化学中和技术、臭氧氧化技术、生物技术、常温催化氧化技术等。这些技术中各有各的优点,如光催化技术能降解室内甲醛,但由于其在室内,能产生光催化作用的光较少,效果有限;使用植物进行甲醛的净化是一种被大众广泛使用的方案,但是甲醛对植物也有严重的影响,处理不当会导致植物死亡,甚至加速甲醛的释放;而采用吸附技术是当前的主流净化技术之一,它因较少受到其他使用的条件的影响,而被广泛的应用。
活性炭是最为常用的甲醛吸附材料,由于其具有丰富的孔结构,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活性,可有效吸附甲醛等有害气体。但活性炭的吸附平衡时间短,很快就达到吸附平衡,失去作用。此外,在受热条件下,甲醛会从活性炭中释放出来,因此在活性炭吸附平衡后不及时处理,活性炭甚至可能成为甲醛的释放源。近年来许多人着眼于对活性炭的改性,但也只是局限在其本身的性质,如提高表面活性,增大孔隙率来提高吸附率。但如何高效将甲醛分解仍是一大难题。
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碳材料,石墨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由于其出众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和独特的电磁学性能,石墨烯在许多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已逐步走向实际应用。特别是石墨烯超高的比表面积(2600m2/g)在吸附材料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单纯由石墨烯组装而成的材料强度较低,稳定性不好,在受力条件下孔洞结构容易破坏,因此研究者试图将石墨烯和活性炭相结合。专利201310590113.7《一种石墨烯改性活性炭的制备方法》中采用简单混合将石墨烯和传统木质或者秸秆活性炭相匹配,经活化后得到石墨烯改性的活性炭,具有高比表面积,可用于电容器领域。但是简单地混合难以利用石墨烯本身高比表面积的性能,探索新的复合方法更加具有前景。此外,石墨烯高的比表面和电导率可以用于负载催化剂,提高催化效率。因此,可以将石墨烯与活性炭相结合,并负载可催化分解甲醛的催化剂,在提高比表面积的同时实现甲醛的高效分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石墨烯/活性炭/二氧化钛复合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石墨烯/活性炭/二氧化钛复合多孔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0.1~0.5份酸化二氧化钛纳米粒子、1~20份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加入水中,搅拌形成溶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溶液与含有1份氧化石墨烯的水溶液混合均匀,得到复合水溶液;
(3)向步骤(2)得到的复合水溶液加入5~40份氢氧化钾,调节溶液PH至10以上,不断搅拌得到复合分散液;
(4)将步骤(3)得到的分散液进行雾化干燥,得到复合粉体。
(5)将步骤(4)得到的复合粉体进行炭化、活化、洗涤得到石墨烯/活性炭/二氧化钛复合多孔微球。
进一步地,步骤(1)中所述的碳水化合物为蔗糖、纤维素、淀粉、壳聚糖、木糖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步骤(4)中所述的雾化温度为100~200℃。
进一步地,步骤(5)中所述的炭化温度为300~500℃,炭化时间为1~6h,活化温度为500~1000℃,活化时间为1~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高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38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