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除煤粉的气井抽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41863.1 | 申请日: | 201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71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陶树;汤达祯;许浩;李松;孟芹;李世臻;崔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E21B43/38 |
代理公司: | 郑州立格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6 | 代理人: | 李红卫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井 气管 | ||
本发明属于煤层气开采机械装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除煤粉的气井抽气管。所述抽气管由下至上由排粉单元和数节的防粉单元对接组成,所述防粉单元由内至外包括顺次套接的内腔管、内滤网、推粉转子、外滤网和外护管;排粉单元包括排粉筒及与排粉筒底部连接的集粉筒,排粉筒由内至外包括顺次套接的内腔管、内滤网、排粉转子、外滤网和外护管,集粉筒顶部以及外护管上、下两端设有端盖,外护管和内腔管上开设有通孔。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在进一步优化机械防砂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排采时水体流动带动推粉转子向下推煤粉,同时排粉转子将洗粉排至集粉筒内,最大限度防止细粉在外护筒和外滤网之间堆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层气开采机械装备领域,尤其涉及自除煤粉的气井抽气管。
背景技术
当前煤层气开采仍然采用的是采油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90%以上的煤层气井返排均使用的是开采常规石油时常用的抽油管,由于煤层气井自身井浅、沉没度较低、产能较小、冲程小和冲次低等实际情况,与石油矿场差别较大,直接运用石油开采领域的抽油管的效果并不理想,现场使用中存在设备不配套、磨损严重等问题,煤层气井排采时,由于煤粉的颗粒较小,很容易进入抽气管内对抽气设备进行堵塞,同时煤粉颗粒在抽气管外和抽气腔内中易沉积造成堵塞,导致抽气量降低,严重影响了煤层气井的正常、经济和高产排采,降低了煤层气的投资效益。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使用的抽气管道基本上难以解决煤层气开采过程出煤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除煤粉的气井抽气管。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在进一步优化机械防砂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排采时气体流动带动推粉转子向下推煤粉,同时排粉转子将煤粉排至集粉筒内,最大限度防止煤粉在外护筒和外滤网之间堆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自除煤粉的气井抽气管,所述抽气管由下至上由排粉单元和数节的防粉单元对接组成,所述防粉单元由内至外包括顺次套接的内腔管、内滤网、推粉转子、外滤网和外护管;排粉单元包括排粉筒及与排粉筒底部连接的集粉筒,排粉筒由内至外包括顺次套接的内腔管、内滤网、排粉转子、外滤网和外护管,集粉筒顶部以及外护管上、下两端设有端盖,外护管和内腔管上开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防粉单元和排粉筒的端盖上设有轴承,轴承与转子连接,轴承上方设有密封盖,密封盖位于内腔管和外护管之间,且密封盖连接设置于端盖和内腔管管口之间的扣盖,排粉筒顶端和防粉单元两端的扣盖上设有排气孔,排粉筒内腔管底端的扣盖密闭。
优选的,所述的轴承为止推轴承。
优选的,所述密封盖和端盖于非轴承处的盖体上对应设有联排孔。联排孔可以促进煤气在防粉单元之间的流动性,利于推动推粉转子转动。
优选的,所述推粉转子包括推粉管及其外管壁上等间距设置的6根推粉螺旋叶片,推粉管上设有通孔,所述螺旋叶片的螺距为10000mm,叶片高度为4890mm,推粉螺旋叶片的边沿处设有毛刷,毛刷与外滤网接触。
优选的,所述排粉转子包括排粉管及其外管壁周向等间距设置的6组排粉螺旋叶片和下粉螺旋叶片,排粉管上设有通孔,排粉螺旋叶片位于下粉螺旋叶片上方,且两者旋向相反;排粉螺旋叶片的螺距为800mm,叶片高度为高度为60mm;下粉螺旋叶片的螺距为10000mm,叶片高度为4000mm。
优选的,螺旋叶片的截面投影与管体中心法线的夹角为34°。
优选的,所述外护管的长度为5000mm,外护管的管壁上设有密度为1200/㎡且向下倾斜锥形孔,锥形孔大径为8mm,小径为5mm且小径开口远离排粉转管设置。
优选的,所述内腔管的长度为4976mm,内腔管的管壁设有密度为1200/㎡的直孔,直孔孔径为8mm。
优选的,防粉单元之间、防粉单元与排粉筒之间以及排粉筒与集粉筒之间通过端盖外凸缘及相应的螺栓对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未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18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电源(W0519)
- 下一篇:混合型离网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