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午季秸秆催腐还田单季晚稻减钾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41408.1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5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高时凤;华胜;王宜坤;蒋光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A01G1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15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秸秆 还田 单季 晚稻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午季秸秆催腐还田单季晚稻减钾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秸秆还田是把不宜直接作饲料的秸秆(麦秸、玉米秸和水稻秸秆等)直接或堆积腐熟后施入土壤中的一种方法。农业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消耗能量,也需要不断补充能量,不断调节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含量。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新鲜有机物料,在归还于农田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腐解作用,就可以转化成有机质和速效养分。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也可供应一定的钾等养分。秸秆还田可促进农业节水、节成本、增产、增效,在环保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也应受到充分重视。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但若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僵苗)等不良现象。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还田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科学高产的午季秸秆催腐还田单季晚稻减钾栽培方法。目的为是通过前茬秸秆碎秸还田后,进行催腐剂催腐、单季晚稻施肥量钾素水平降低施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午季秸秆催腐还田单季晚稻减钾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1)6月8-10日,利用收割机械对农作物进行收割,并将秸秆粉碎,粉碎后的秸秆直接还田,然后深耕后旋耕,再灌水浸泡3-4d;
(2)6月12-13日,落水再进行第二次旋耙,静置2-3d后,拢田埂;
(3)6月17-18日,施基肥及催腐剂,催腐剂按667m2施2kg,处理区基肥施用并耙平入泥;
(4)6月19-20日,利用插秧机进行插秧,插秧密度按25×12cm 规格进行,每栽插基本苗4-5苗;
栽后立即作小区小埂2-3次,方法是:起沟、堆埂、防漏、包实,
进水沟沟深25cm、沟宽30cm,埂高30cm、埂宽25cm;
排水沟沟深30cm、沟宽30cm,埂高35cm、埂宽25cm,每个小区小埂埂高20cm、埂宽20cm,最后用农膜包埂,开好平水缺口;
(5)灌水护苗,浅水分蘖;栽后7-10天追施分蘖肥,够苗每穴 10-12苗时烤田,大多数小区主茎苗拔节时追施拔节肥;
(6)98%成熟时及收机收。
步骤(3)中施基肥的具体设计方案如下表:
步骤(5)中,栽后7-10天追施分蘖肥,以及追施拔节肥;按以下方案设计表进行:
kg/300m2施用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一种午季秸秆催腐还田单季晚稻减钾栽培方法,通过前茬秸秆碎秸还田后,进行催腐剂催腐、单季晚稻施肥量钾素水平降低施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各处理茎蘖苗不同生育期正态P-P图;
图2为各处理茎蘖苗不同生育期趋降正态P-P图;
图3为茎蘖苗影响P-P分析图(正态P-P图);
图4为不同生育期苗高趋降正态P-P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选择6667m2的块田,试验区域净面积2400m2,品种选择皖粳糯2号。
本实施例设计8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净面积100m2。常规施肥量为氮18kg/667m2、磷6kg/667m2、钾9kg/667m2。具体详见下表1和表2。
午季秸秆催腐还田单季晚稻减钾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1)6月8-10日,利用收割机械对农作物进行收割,并将秸秆粉碎,粉碎后的秸秆直接还田,然后深耕后旋耕,再灌水浸泡3-4d;
(2)6月12-13日,落水再进行第二次旋耙,静置2-3d后,拢田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414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