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生物油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38273.3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281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欧文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文成 |
主分类号: | C10G1/00 | 分类号: | C10G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蓄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44 | 代理人: | 孙巍 |
地址: | 412300 湖南省株洲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油 液化 生物质浆液 生物质原料 丙酮 制备 环保 废水处理成本 高压反应釜 生物质液化 固液分离 液化反应 有机物质 粉碎机 废水量 副产物 回用液 水混合 溶剂 抽提 回用 加水 粒径 过滤 蒸发 溶解 节能 回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保生物油的制备方法,生物质原料经粉碎机粉碎并筛分至粒径小于0.3mm;将粉碎筛分后的生物质原料与水混合得生物质浆液;或将粉碎筛分后的生物质原料与加水的回用液相混合得生物质浆液;将生物质浆液在氮气气氛下于高压反应釜中液化反应;反应液进行固液分离,液相回;固体用丙酮抽提,过滤,滤液蒸发回收丙酮,得到生物油。本发明的方法中采用液化副产物——液相进行回用,用于处理生物质液化,对原料的适应性极强。本发明的方法明显地减少液化后产生的废水量,降低废水处理成本。本发明的液相中溶解的有机物质可以增加液化后生物油的能量密度,与采用水作为溶剂液化时所得的生物油热值相近。本发明环保、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保生物油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生物质资源以秸秆、稻壳、棉花杆等农林废弃物为主。以大麦为例,大麦是世界第四大谷物,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2013年,世界大麦产量为1.45亿吨,以晒干的秸秆产量与农作物产量的比例为1.2计算,当年大麦秸秆产量为1.74亿吨,产量十分巨大。目前,大部分的秸秆作为农业废弃物被随意丢弃或被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引起巨大的资源浪费。秸秆中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少量的木质素,因此可以通过液化技术液化秸秆,将其转化为生物油,以缓解传统化石燃料不足以及环境保护的压力。
以往生物质水热液化处理生物质过程中,存在消耗大量的溶剂(水或有机溶剂)、产品转化率低和液化后对环境产生污染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生物油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环保生物油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生物质原料经粉碎机粉碎并筛分至粒径小于0.3mm;所述生物质原料为大麦秸秆、玉米秸秆、稻壳或棉花杆;
(2)按质量比20-25:100的比例,将粉碎筛分后的生物质原料与水混合得生物质浆液;或将粉碎筛分后的生物质原料与加水的回用液相混合得生物质浆液;
(3)将生物质浆液在氮气气氛下于高压反应釜中在340-360℃、15-18MPa、搅拌速度为300-350rpm条件下液化反应30-36min;
(4)将步骤(3)获得的反应液进行固液分离,液相回用于步骤(2);固体用丙酮抽提,过滤,滤液蒸发回收丙酮,得到生物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方法中采用液化副产物——液相进行回用,用于处理生物质液化,对原料的适应性极强。本发明的方法明显地减少液化后产生的废水量,降低废水处理成本。本发明的液相中溶解的有机物质可以增加液化后生物油的能量密度,与采用水作为溶剂液化时所得的生物油热值相近。本发明环保、节能。本发明液相循环液化秸秆后,可提高生物油中碳回收率和能量回收率。随着液相循环次数的增加,循环三次后,生物油中碳原子回收率从58%增加至65%,能量回收率从62%增至7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环保生物油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生物质原料经粉碎机粉碎并筛分至粒径0.2mm;生物质原料为大麦秸秆、玉米秸秆、稻壳或棉花杆;
(2)按质量比25:100的比例,将粉碎筛分后的生物质原料与水混合得生物质浆液;或将粉碎筛分后的生物质原料与加水的回用液相混合得生物质浆液;
(3)将生物质浆液在氮气气氛下于高压反应釜中在360℃、18MPa、搅拌速度为350rpm条件下液化反应36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文成,未经欧文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82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