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茶藻斑病病原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37518.0 | 申请日: | 2017-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79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何美仙;申婷;李君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N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鼎信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45 | 代理人: | 曹玉琳 |
地址: | 321017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茶 藻斑病 病原 分离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茶藻斑病病原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涉及病原的分离和培养领域。包括病斑采集、消毒处理、分离培养、病原纯化、培养病原藻五个步骤,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培养山茶藻斑病病原的Chu10营养液和Chu10营养基。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山茶藻斑病病原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它能快速有效的将山茶藻斑病病原分离和培养,防止受到细菌和真菌的污染,整个过程污染少,周期短,纯化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病原的分离和培养领域,具体是一种山茶藻斑病病原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山茶(Camellia japonica)是重要绿化苗木之一。随着山茶花生产基地的不断扩大,园林绿化的普遍应用,国内外品种的频繁交换,苗木大范围的运输流通,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山茶花的病害发生呈上升趋势,尤以山茶藻斑病的发生最为明显。山茶藻斑病发生于植株叶片及嫩枝上,以叶片为主。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产生细小圆点,灰绿色或灰白色,上覆疏松污白色丝状物,放射状向四周扩展,以后逐渐扩展,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或深褐色,边缘仍为绿色,病斑稍隆起,表面呈毛毡状,直径0.5-1.2cm,病斑背面凹陷。
山茶藻斑病的发生轻则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品质下降,从而丧失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重则引起整株死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给山茶花产业带来较大影响。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主要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山茶藻斑病的发生,但药剂防治的关键期和施药次数的确定主要是凭经验,缺乏科学依据,以致防治效果不理想,而只有掌握了病原的生理特性和侵染循环,才能科学的制定防治时期和防治对策。但是山茶藻斑病的病原分离困难,一般分离时易受细菌和真菌的污染,因此,急需建立山茶藻斑病病原的分离和培养方法,继而研究病原的生理特性及与病害发生的内在关系,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山茶藻斑病病原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它能快速有效的将山茶藻斑病病原分离和培养,防止受到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山茶藻斑病病原的分离和培养方法,包括病斑采集、消毒处理、分离培养、病原纯化、培养病原藻,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病斑采集:采集新鲜的病叶标本装入洁净的保鲜袋,带回实验室用自来水冲洗20-30min,备用;
步骤二:消毒处理:选择步骤一中病斑较多的叶片,在超净工作台无菌环境下,用无菌剪刀剪下直径4-6mm的病组织圆片,用体积比75%的酒精处理20-30s,然后用无菌水冲洗4-6次,备用;
步骤三:分离培养:将步骤二中经无菌水冲洗的病组织用无菌滤纸吸取表面水分,然后用镊子将病组织分别放入到Chu10营养基或营养液中,编号、密封后放入到温度22-28℃的光照培养箱内,按照光照12h,黑暗12h进行培养7-10d,观察其变化;
步骤四:病原纯化:待步骤三中培养的病组织周围有疑似藻类产生,分别将藻类似物在装有Chu10营养基的培养皿上斜45度角涂抹4-5次,做好标记,放入到温度22-28℃的光照培养箱内,按照光照12h,黑暗12h进行培养,得到藻类病原;
步骤五:培养病原藻:将步骤四中分离得到的藻类病原,转接到Chu10营养液中,然后在温度22-28℃、光照12h、黑暗12h的条件下以50-100r/min的转速摇床振荡培养7-10d,最终得到纯化的山茶藻斑病病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75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动升降的笔记本计算机散热器
- 下一篇:一种液体冷却的电脑主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