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钩舌的锻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37162.0 | 申请日: | 2017-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2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唐振英;王凯;唐林;赵增华;贾立壮;魏伟;陈明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K7/12 | 分类号: | B21K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刘丹,黄健 |
地址: | 161002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锻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的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钩舌的锻造方法。
背景技术
钩舌是用来实现机车和车辆或车辆和车辆之间的连挂和传递牵引力及冲击力,并使车辆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钩舌在列车运行中除了要承受随机的、交变的牵引力、压缩力和冲击力等作用外,还承受弯矩的作用。特别是在调车作业中,钩舌经常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力作用,因此,使用条件非常恶劣,致使各部分时常产生裂纹、变形、磨耗及三态作用不良等故障。自我国重载货车普遍使用十六号车钩以来,钩舌S形面出现裂纹的情况时有发生。从钩舌的运用统计调查资料可知,钩舌因裂纹超限而报废占其报废总率的90%以上,疲劳破坏是钩舌失效的主要形式。
传统的钩舌制造以铸造成型为主,钩舌在铸造成型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缺陷如气孔、夹渣、缩孔、疏松等,这些缺陷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形成裂纹,造成直接断裂。上述现象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损失巨大,对铁道车辆的运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锻造钩舌已经成为高速列车和重载货车的首选钩舌。
目前钩舌通常在8000吨摩擦压力机上锻造生产,具体的工艺为:下料→加热→自由锻制坯→加热→预锻→切边→修磨→加热→二次模锻→切边→修磨→抛丸→加工→热处理→抛丸→探伤→喷漆→交验。其中,多次加热使得钩舌的氧化皮较厚,导致钩舌的表面质量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钩舌的锻造方法,能够降低钩舌的氧化皮的厚度,提高钩舌的表面质量,还能够简化钩舌的锻造工艺。
本发明提供一种钩舌的锻造方法,包括:
采用中频感应加热炉对坯料进行加热;
在热模锻压力机上,采用闭式模具对加热后的坯料进行制坯,并直接对制坯件进行模锻,以形成钩舌毛坯;
对模锻后的钩舌毛坯进行切边;
对所述钩舌毛坯进行加工,以去除拔模斜度和加工销孔,并形成钩舌;
对所述钩舌进行热处理;
对所述钩舌进行探伤。
进一步地,所述坯料由低碳合金钢制成。
进一步地,对所述坯料的加热温度控制在1100℃-1250℃。
进一步地,所述中频感应加热炉的功率大于等于1000kw并小于1500kw。
进一步地,所述在热模锻压力机上,采用闭式模具对加热后的坯料进行制坯具体包括:在6300吨热模锻压力机上,采用闭式模具对加热后的坯料进行制坯。
进一步地,所述对制坯件进行模锻,具体包括:在6300吨热模锻压力机上,对制坯后的制坯件进行模锻。
进一步地,对模锻后的钩舌毛坯进行切边与对所述钩舌毛坯进行加工之间还包括:对所述制坯件进行修磨和一次抛丸。
进一步地,在对所述钩舌进行热处理与对所述钩舌进行探伤之间还包括:对所述钩舌毛坯进行二次抛丸。
进一步地,在对所述钩舌进行探伤之后,还包括:若探伤合格,则对所述钩舌进行喷漆。
本发明提供的钩舌的锻造方法,通过采用中频感应加热炉对坯料进行加热,通过对制坯后的制坯件直接进行制坯件进行模锻,只需进行一次加热即可满足锻造成型的温度需求,大大减少了锻造过程中的加热次数,简化了锻造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不需要在模锻之前,对制坯件进行多台设备多工位的预锻,不仅能够避免预锻切边之后的残留飞边、毛刺等产生,有助于保证锻造质量,还能够进一步简化钩舌的制造工艺,减少模具数量,缩短锻造周期,进一步降低钩舌的锻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钩舌的锻造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钩舌的锻造方法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横锻模具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钩舌的锻造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钩舌的锻造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71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