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耳机转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36935.3 | 申请日: | 2017-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08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余志聪;贾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何青瓦 |
地址: | 518063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机 转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耳机转接装置,该耳机转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端,耦接耳机的第一管脚,耳机的第一管脚用于将充电信号传输至耳机,以及检测耳机产生的功能信号;第二连接端,耦接移动终端的第一管脚;控制电路,耦接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用于在耳机通过第一管脚进行充电时,执行以下至少一个:阻止耳机的第一管脚上的充电信号传输至第二连接端,并将耳机的第一管脚上的第一功能信号通过第二连接端输出至移动终端的第一管脚;根据耳机的第一管脚上的充电信号的变化情况,生成第二功能信号,并通过第二连接端输出至移动终端的第一管脚。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在耳机充电的同时,不影响它的MIC和控制两个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降噪耳机中,一般有入耳式和头戴式两种,前一种由于针对的是便携式领域,所以降噪模块整体偏小,电池容量很小,续航能力一般较差;后者电池容量更大,续航能力更好,但是体积较大,便携性方面较差。
对于前者的用户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在耳机的使用过程中,忽然电池没电,不进行充电则继续受到噪声影响音乐,增大声音则又会损伤听力,不得不给耳机充电,降低用户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耳机转接装置,能够在耳机充电的同时,不影响它的MIC和控制两个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耳机转接装置,该耳机转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端,耦接耳机的第一管脚,耳机的第一管脚用于将充电信号传输至耳机,以及检测耳机产生的功能信号;第二连接端,耦接移动终端的第一管脚;控制电路,耦接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用于在耳机通过第一管脚进行充电时,执行以下至少一个:阻止耳机的第一管脚上的充电信号传输至第二连接端,并将耳机的第一管脚上的第一功能信号通过第二连接端输出至移动终端的第一管脚;根据耳机的第一管脚上的充电信号的变化情况,生成第二功能信号,并通过第二连接端输出至移动终端的第一管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提供的耳机转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端,耦接耳机的第一管脚,耳机的第一管脚用于将充电信号传输至耳机,以及检测耳机产生的功能信号;第二连接端,耦接移动终端的第一管脚;控制电路,耦接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用于在耳机通过第一管脚进行充电时,执行以下至少一个:阻止耳机的第一管脚上的充电信号传输至第二连接端,并将耳机的第一管脚上的第一功能信号通过第二连接端输出至移动终端的第一管脚;根据耳机的第一管脚上的充电信号的变化情况,生成第二功能信号,并通过第二连接端输出至移动终端的第一管脚。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在耳机充电的同时,不影响它的MIC和控制两个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耳机转接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耳机转接装置又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耳机转接装置又一实施例中控制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耳机转接装置再一实施例中充放电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转接装置用于移动终端与耳机的连接,该耳机可以是头戴式、插入式等,该移动终端可以是电脑、平板、手机、车载系统以及穿戴设备等等。
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耳机转接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耳机转接装置10包括:
第一连接端11,耦接耳机20的第一管脚(图未示),耳机20的第一管脚用于将充电信号传输至耳机,以及检测耳机20产生的功能信号。
可选的,该耳机20的第一管脚为耳机插头,特别地,该耳机插头可以包括左声道、右声道、MIC以及接地四个接触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3693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